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2021年09月26日
发挥农业大县优势 全力推动乡村振兴

  记者 许 静 通讯员 李 蕊
  脱贫攻坚完美收官,乡村振兴再踏征程。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和驻马店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平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总要求,围绕“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总体目标,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产业振兴和农村综合改革为切入点,扎实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西平县地处黄淮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是一个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县,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加工基地,也是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示范县和豫南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销售基地,享有“豫南粮仓”之美称;曾10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0万亩左右,总产在96万吨以上,其中2020年粮食总产98.06万吨。
  2018年,“西平小麦”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2019年,荣登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1年5月30日,西平强筋小麦走进央视《今日中国》演播大厅;6月2日,农业农村部专家和中央、省、市级媒体记者齐聚二郎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实地观摩调研麦收情况。“全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优质,优质小麦看西平”“要看好小麦,请到西平来”的美誉广为传颂,“西平小麦”已成为西平县农业生产的一张靓丽名片。
  西平县辖20个乡镇(街道)、285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88万,总面积1089平方公里,耕地118万亩,其中农业人口70万人,人均耕地1.4亩。2021年,所有贫困乡村和贫困户脱贫摘帽。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西平县农业农村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抓 保 供
  民以食为先。进入21世纪以来,西平县持续调整优化小麦品种品质结构。2000年引种优质强筋小麦郑麦9023大获成功,品质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二级以上标准,打破了豫中南地区不能生产优质强筋小麦的传统格局。10多年来,西平县又连续成功引进郑麦366、新麦26、西农979、伟隆169等品质更优、产量更高的品种,加快了品种更新换代,做大做强了优质强筋小麦产业经济。
  2021年,西平县小麦种植面积108.4万亩,其中优质强筋小麦种植81万亩。较上年亩增产58.35公斤,增幅11.76%;较上年总产增加6771.9万公斤,增幅12.69%。
  特色种植、水产养殖效益提升。全县蔬菜瓜果种植面积15.5万亩,年产蔬菜瓜果76万吨,产值突破7亿元;产值达4亿元。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3万多亩,水库以外水产养殖面积19500亩,利用率97.8%;共有专业水产养殖公司19家,养殖合作社26家,水产品养殖产量达69.7万公斤。全县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5家,其中省级11家、市级34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多措并举,持续发力的发展方略,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涌现出了“西平县宏伟金禾种植专业合作社“”西平县众基花木产业园”“启明肉食品产业园“”丰源合普生猪产业园”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效带动了该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步伐。畜牧工作保持稳定发展,丰源和普产能40万头;奥峰农牧年产能20万头;西平牧原年产能突破70万头;优然牧业目前存栏奶牛3000头,第二批4000头奶牛预计最近到场。
  脱贫不是目的,共同富裕才是方向。抓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截至目前,系统内共有脱贫户16294户45219人。抓就业创业。脱贫人口务工总人数12040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2801人、省内县外转移就业1671人、县内就近就业7568人;基本实现全覆盖。抓项目建设,2021年全县计划实施乡村振兴衔接项目17个。抓金融扶贫,今年以来,精准扶贫贷款9笔,贷款金额5830万元,带动584户;社会帮扶4笔,贷款金额2595万元,带动519户。2017年以来,累计为4333户“两类户”发放贷款5736.45万元,累计户贷率39.60%。
  2021年1月10日,河南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在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基础上,西平县及时召开会议,全面贯彻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安排全县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结合实际制定了《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实施意见》《关于在全县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清一改”集中行动的通知》《2019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考核办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分工方案》等文件,为今年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提供了遵循和保障。
  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重点做好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改变群众不良习惯的“三清一改”工作,着力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强化宣传教育,提高村民清洁卫生意识。加大对各乡镇人居环境的督导力度,督促各乡镇及时做好秸秆和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做到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及时清运”。村容村貌均得到明显提升,长效保洁机制运作顺畅,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畜禽粪污利用均率在75%以上,秸秆利用率在90%以上。创建省级“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示范村13个、“四美乡村”示范村92个,荣获“中国建设美丽乡村典范县”称号。
  严把厕具和施工质量关,完成59366卫生厕所和9028户的三格式化粪池无害化卫生厕所任务。对城市污水管网覆盖到的城郊村,污水管网连接城市管网,建水冲式厕所;对无法采用三格式化粪池改厕模式进行改造,且住房整排整行规范的村庄和农户,铺设共用密封式排污管道、建设较大容积共用化粪池。2021年,驻马店市下达西平县改厕任务共2万户,已上报完成14366户改厕,占总任务的72%,形成了“县有示范乡、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的格局。
  强 产 业
  产业兴则农村兴,农业强则百业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要加快推进老王坡10万亩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项目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6.3万亩以上。把高标准粮田建设作为粮食增产的根本举措,以集中打造“土地平整肥沃、灌溉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为目标,大手笔整合投入多项涉农资金,形成发展合力。
  积极参与种源技术攻关、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培育推广小麦、玉米等优质新品种,叫响“西平小麦”品牌。藏粮于地,更要藏粮于技。进一步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全县已经建设农技推广区域站12个,与省农业农村厅、河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加强科技合作,建立“专家+基地+技术人员+经营主体+农户”的推广服务模式,使全县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处于全省前列,全县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
  大力发展高效养殖业。抓好伊利集团优然牧场2.4万头奶牛养殖、丰源和普年出栏50万头生猪养殖、牧原集团年出栏15万头生猪养殖等项目建设,打造畜牧强县。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申报县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50家、省级家庭农场3个,新培育1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加快推进省级绿色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棠河酒乡省级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美 乡 村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2021年是五年提升行动第一年,要迈好新一步,见到新气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文明村、示范村创建为抓手,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积极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培育文明乡风。
  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近年来,西平县农村文化墙、文化大舞台建设工作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齐头并进,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抓手和亮点,各乡镇、各村的主要街道两边显著位置都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二十四孝、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和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墙;大铜器表演、广场舞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也让农村文化大舞台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9年以来,全县共入选中国好人榜5人,入选河南好人、驻马店好人及天中最美母亲17人,评选表彰西平好人10人。每年评选各类先进模范典型2000多人,各乡镇对评选的各类先进模范典型召开表彰大会予以表彰,大力弘扬凡人善举,传递社会正能量,推动乡风民风美起来。
  组织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三下乡”目前已成为一种常态化工作。由西平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明办、县科工委、县农业农村局、县文广新局、县卫健委、县扶贫办、县妇联会、县广播电视台、县新华书店等单位共同组织实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各部门各单位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实际,把“三下乡”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切实改进作风的具体举措,针对农村发展的新情况和农民群众的新需求,不断改进活动形式,拓展活动渠道,充实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内涵,不仅送理论、送政策、送优秀精神文化产品,还送项目、送技术、送服务,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使命、带着任务,认真组织,扎实工作,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
  统筹抓好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逐步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继续实施“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抓好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织密农田林网,不断提升村庄绿化品质,着力呈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乡村田园风光。同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规范引导作用,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塑造乡村文明新风。
  富 百 姓
  脱贫攻坚结束,乡村振兴接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办好民生实事,切实保障改善民生,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启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这是补上农村现代化短板的重要抓手,乡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尽力协调有关部门实施村庄道路、农村供水安全、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乡村物流体系建设、农村住房质量提升等工程项目,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乡村建设行动不仅抓硬件,也要强软件。尽力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把进一步摸清底数、化解历史问题、严格规范管理等基础工作做细做扎实,配合自然资源部门搞好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机制,积极打造特色鲜明、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一二三产业融合、辐射带动力强、农民增收持续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产品主要销往香港和新加坡的西平绿色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生态循环模式为主线,着力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三产融合发展样板区的“绿色名片”,实现产销成线布局、产业成片发展、创业成面带动的大格局。已经创建新型经营主体达3759家,其中农业龙头企业68家,合作社2258家,家庭农场516家,专业大户917家,从业人员1.78万人,带动农户11.4万多户。
  九万里风鹏正举,五千年云鹤长鸣。在西平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扎实苦干、团结奋进、充满自信的西平农村农业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开展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提升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