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许 静
从繁花似锦的西平县城出发,进入宽阔整洁的工业大道,只见一座座现代高楼拔地而起,一间间厂房鳞次栉比……现代化工厂生产车间里,一台台智能机器设备高效运转,工人们精神专注、动作娴熟地忙碌着……
一路走、一路看,产业集聚高速发展的局面鼓舞人心、强势崛起、力当龙头的氛围催人奋进。面对此情此景,即使是祖辈生活于此的“老西平”也不由感慨:如今已成为西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顶梁柱”的产业集聚区,几年前还是一片坑洼不平、荒草横生的城郊“废地”啊!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西平县产业集聚区从一次次实现零的突破,到不断收获一个个沉甸甸的荣誉,每个骄人的成绩都来之不易。“我在产业集聚区工作多年了,亲眼见证产业集聚区的飞速发展。这得益于西平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我们抓住国家产业结构战略调整期,立足本地实际,上下一心,奋勇争先,克难攻坚,向工业、农业等产业持续发力,为西平县产业集聚区的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共识、积累了经验、找对了路径。”西平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晓燕满怀深情地说。
近年来,西平县按照“三提”(亩均产出提高、集群培育提速、绿色发展提升)、“两改”(智能化改造、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突出高质量发展主线,坚持项目为王,大力实施“百园增效”“二次创业”行动,加快特色园区建设,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了一区多园、集聚集群、高质高效的发展格局,为全面建设现代化西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做强三大产业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力推进经济高质量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农副产品等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切实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西平县委书记李全喜在县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暨县委工作会议上如是说。
发展背后的“密码”,是产业投资的大力拉动,抓好了产业培育,就牵住了发展的“牛鼻子”。西平县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建成区11平方公里,从业人员3.2万人。今年1~7月份,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9亿元,增长12.4%;规模以上企业138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9.1%,工业增加值增长14.5%,已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先后被评为中国服装产业转移试点园区、国家智慧型纺织产业园区试点、河南最具发展战略产业集聚区、河南省县域经济特色百亿产业集群。
做大纺织服装产业。按照“建平台、抓招商、强服务”的思路,进一步完善5.3平方公里嫘祖服装新城基础设施,建成1000亩智尚工业园,新上智能织机2000多台,出台“缝盘下乡”扶持政策,着力打造中部最大的针织服装生产基地。目前,园区已入驻服装生产企业50多家。领秀梦舒雅牵头制定了机织弹力裤国家标准,引进爱慕、中哲GXG等国内知名服装品牌在西平建设智能车间,助力蚕神源智能针织打造国内单体最大的针织服饰生产企业,汇金纺织科技、德沃环保科技等纺织面料企业的投产,进一步延长了该县服装产业链。
做强机械装备产业。按照“一主导三分支”(机械装备主导产业,分为农牧机械、电力装备、环保设备三个支柱)发展模式,拓展“智能+”,推进两化融合、三化改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依托金凤牧业、瑞航农牧、万华农牧等龙头企业,深化与德国、法国等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引入国际智能化工艺和技术,引领国内养殖模式新变革。目前,可生产5大类120多种养殖设备,年产设备1050万台(套),西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畜禽养殖设备生产基地;畜牧机械产业被评为“全省特色产业集群”。依托鼎力杆塔、凯威钢构、华鼎电气等企业,建成全省唯一输变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鼎力杆塔在国家电网输变电线路铁塔招标采购中,中标数量连续6年保持全国同行业第一,西平已成为中部六省最大的杆塔设备生产基地。华鼎电气与中兴集团、中国移动等公司合作,建设5G智慧杆塔生产基地。依托汇丰环保、中蓝环保、贝森环保等企业,服务循环经济,打造国内知名水处理环保设备生产基地。
做优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更加协调融合的产业新格局已基本形成,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依托“西平小麦”品牌优势和“西平玉米”标准化生产优势,推动鲁洲集团西平分公司、丰源农牧、长隆肉食等食品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加快今三麦餐饮食材中央厨房工厂建设,推动“大粮仓”迈向“大餐桌”。目前,全县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5家,其中省级11家、市级34家。
强化“三链同构”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崛起
延伸产业链。积极开展“大招商、招大商”,分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多批次开展招商推介,提高了招商引资实效。今年上半年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个;牧祥养殖设备、大鸿养殖设备、蚕神源智能针织等12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进一步完善了主导产业链条。成功举办第二届“6·26中国服装品牌直播日”活动,提升了西平服装产业的影响力。
打造供应链。组织畜牧机械企业积极参加全国农业机械及零部件展览会、第十九届中国畜牧业博览会等国内外展会,广泛开展交流合作。畜牧装备供应链产业园加快推进,实现畜牧机械产业供应链本地化采购,供应链韧性不断增强,产业规模化、集群化进一步凸显。
提升价值链。积极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已建成高新技术企业19家、省级技术工程中心7家、博士工作站4个、国际级绿色工厂1个。金凤、万华等企业正在牵头制定畜牧装备行业国家标准;鼎力杆塔上榜全国品牌价值评价“创新品牌”项目;11家企业被评为驻马店市智能化改造示范车间,4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智能车间;国际畜牧机械产业园被科技部评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成河南省畜牧机械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提升服务效能 促进企业加速提质发展
破解用地难题。以“百园增效”活动为契机,按照“向存量要增量、向增量要质量”的思路,实行企业分类评价综合管理,对低效闲置土地厂房落实退出机制,今三麦食品、鸿发养殖设备、俏嘴巴休闲食品等企业盘活低效闲置用地310亩,乐阳皮艺、恒明服饰、迅羚服装有效利用闲置厂房2万平方米。
破解用工难题。树立“招工就是招商”理念,建成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举办供需合作对接会,不间断多批次开展培训、招工活动,为企业提供5000多名技术工人。今年6月,为解决智能针织产业的缝盘工紧缺问题,培训技术骨干350名,推动“缝盘下乡”,带动了2600多名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与中纺联合作举办企业家大讲堂5期,提高了企业家的综合素质。这些举措旺了产业,富了群众、暖了人心。
破解融资难题。发行用好7亿元企业债券,支持主导产业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力的资金保障。创新金融产品,开展供应链金融、设备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积极申报发行专项债券,有效缓解创业融资难题,拉动有效投资,增强了发展动能。做好资本运营,与农发行、国开行等专业银行对接到位资金15亿元,建设标准化厂房88.9万平方米,已投入使用厂房43.3万平方米,促进了汇金纺织科技、百益农养殖设备、新领域服饰等招商项目快速落地。
“优化营商环境无止境,党员干部都要有争当金牌‘店小二’的意识。”西平县委副书记、县长侯公涛说,优质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强大的磁场,是滋养企业发展壮大、激励创新创业的丰厚土壤。西平县产业集聚区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业”活动,建立工作台账,明确办结时限,全力为企业纾解困难、保驾护航。共梳理交办问题152条,已解决问题95条。落实联审联批、多评合一、全程代办等制度,实现工商注册、银行开户、税务登记等相关手续一天内完成,大幅提高了服务效能。
“推动西平高质量跨越发展,是西平县产业集聚区的光荣使命,也是西平在加快发展中的生动实践。”西平县委书记李全喜说。如今,风华正茂的西平县产业集聚区已成为西平经济的增长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阵地和改革创新的示范区。
敢闯敢创育新机,善做善成开新局。今日的西平县产业集聚区,正坚定地走在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化发展的大道上,勠力同心、创新实干,坚持高质量跨越发展,谱写扛起实体经济大旗,助力工业强县建设的绚丽篇章。
市委书记鲍常勇,市委副书记、市长李跃勇率团观摩西平县重点项目。
市委书记鲍常勇,市委副书记、市长李跃勇率团参观养殖设备有限公司。8
县委书记李全喜、县长侯公涛在产业集聚区督导“万人助万企”活动。 8
发挥“巧媳妇”工程作用 助力脱贫攻坚。 8
第二届“626中国服装品牌直播日”在西平盛大举行。 8 赵永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