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董卫东 邵 阳 毛 凯
西平县委书记聂晓光调研乡村领导班子建设,了解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工作情况。
西平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曹亚红到朱仓庄村看望慰问脱贫户。
成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联合党支部,形成帮扶合力。
举办新任村(社区)党支部委员暨脱贫攻坚培训班。
持续组织开展每月帮扶日活动。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近年来,西平县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四个堡垒”创建为重要抓手,着力在压实责任、配强队伍、打牢基础上下功夫、出成效,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如期完成了68个贫困村出列、16406户45576人脱贫任务,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在此基础上,西平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作为更加紧迫、更加繁重、更加光荣的责任和使命,大力发扬脱贫攻坚精神,把责任扛在肩上、放在心上、抓在手在、落实在行动上,继续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1 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压实责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强化党委主责。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头等发展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强化责任意识与主体意识,持续保持攻坚时的干劲和激情,真抓实抓。
强化领导主带。树立“带头干、跟我上”的理念,县、乡、村三级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带头落实每个项目、每项措施,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真正落细落实。
强化乡村主干。重点做好扶贫政策落实、扶贫资产管理、“两类人群”监测帮扶、扶贫产业培育壮大四项工作。
强化部门主帮。发挥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作用,持续组织开展每月26日帮扶日活动,不间断、不停滞,进村入户,了解实际困难,及时有针对性帮扶。
强化社会主助。以“社会扶贫网”为平台,及时做好贫困需求信息的采集、审核、发布,确保需求有效对接。大力开展消费扶贫,加快扶贫企业“三品一标”认证,稳步推进消费扶贫“三专”建设,汇聚社会齐抓巩固促振兴的强大合力。
2 突出聚人才、强队伍,着力打造抓巩固促振兴骨干力量
坚持脱贫攻坚一线选人导向,选优配强乡、村两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将村(社区)“两委”换届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规范程序、严明纪律要求,整体实现了“一降两升”结构调优目标。西平县285个村(社区)选举产生的1737名“两委”干部中,平均年龄46.19岁,较届前下降3.28岁;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48.37岁,较届前下降2.36岁。大专(含大专在读)以上学历的干部464名,占26.71%;党支部书记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88名,占30.88%。立足乡镇党委岗位设置要求,综合分析干部素质特长、专业经历,坚持把脱贫攻坚一线当作了解干部、识别干部、检验干部的主战场,当作识良才、试真金的主阵地,树牢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的鲜明导向,选拔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到村任职过的选调生等脱贫攻坚一线人员84名,占比34%,实现老、中、青梯次配备,增强了班子整体功能。
打造能力突出的后备人才队伍。采取1个村培养3名以上村级后备干部的“1+N”模式,建立村级后备队伍干部库,通过跟班学习、参与重点工作等形式建立培养机制,实行动态管理。至目前,西平县村级后备干部库共有952名后备干部。
打造驻村干部尖兵。西平县选派驻村干部774名(其中驻村第一书记260名),进行精准帮扶。县财政按照每人每月1200元~1500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补贴,每村每年解决1万元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经费;投入资金46.76万元,购买重大疾病和人身意外保险,每年对驻村人员进行体检,强化了工作保障。切实抓好《西平县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队员日常管理制度》等14个规章制度的落实,县选派办抽调专人采取微信发送共享位置、电话抽查、随机暗访等形式进行督导检查,进一步严格了工作纪律。发挥好选派单位后盾作用,在资金、项目、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支持,形成了“干部当代表,单位做后盾,领导负总责”的工作格局。
3 着力抓规范、建机制,大幅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推动党组织建设标准化、规范化,2018年以来,先后在全县着力打造73个标准化、规范化示范村,抓点带面,由县管党费,统一配备制度板面、阵地标识等设施。
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实行县委书记带头、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带队,每人包1至 2个乡镇,开展排查走访,摸清问题底数,督促整顿到位。2018年以来,先后4批次排查确定52个软弱涣散和后进村党组织,目前已经全面完成了整顿任务。
严格落实每月25日“主题党日”制度,以“3+X”形式,灵活设计载体,各党支部通过图片、视频如实记录活动开展情况,形成“月月有活动、支部齐动员、党员全参与”的浓厚氛围。
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准确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目标要求,组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利用多种学习方式,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必修课”,学在日常、学在实处;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贴心的服务、暖心的态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办实事、开新局的强大力量。
4 持续抓投入、夯基础,强力保障基层党建工作
打造标准化村室阵地。2018年以来,县财政投入专项资金,按照每村不低于300平方米的标准,新建村室53个。
建立与西平县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的财政投入机制。目前,西平县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为村每年2.5万元、社区每年3万元;按照不低于当地农民纯收入2倍的标准,把村干部工作报酬提高到党支部书记每月2000元、村主任每月1600元、其他村干部每月1200元。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先后争取上级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791.2万元,支持盆尧镇于营村、焦庄乡金刚村等24个村发展集体经济。投入专项资金3940万元,对197个集体经济收入年不足5万元的村按照20万元发展资金的标准予以投入,使每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全面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
5 紧扣促中心、聚合力,引领抓巩固促振兴各项工作提质增效
围绕中心任务凝聚党建工作合力。在全县250个有贫困人口的行政村逐村成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联合党支部,围绕统筹、指导、帮扶三项主责,强化工作举措,解决突出问题,形成帮扶工作合力。
积极开展基层党组织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持“打、治、建”结合,建立村霸问题常态化摸底排查机制,及时发现、处理涉黑涉恶问题。尤其是查处蔡寨回族乡崔庄村原党支部书记刘某等20余人涉黑涉恶团伙案后,通过打击整治、建章立制、规范提升,从根本上扭转了工作局面,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给予了充分肯定。该县县委组织部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扫黑除恶先进单位。
扎实开展“四个堡垒”创建活动。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开展政治、先锋、服务、发展“四个堡垒”创建活动,共评选出36个示范村,奖励金额311.5万元。
优化调整帮扶政策。落实“5年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要求,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用足用好“脱贫攻坚5年过渡期”政策机遇,结合实际,帮助制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举措,共同谋划村庄发展新规划、产业发展新项目、就业创业新机遇、自身致富新路径和公共服务新举措,做好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从脱贫到致富的良好格局。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以发展西平小麦、高效种植、生态林业、畜牧养殖、光伏发电、电商流通、乡村旅游、畜禽设备制造、服装加工、渔网渔具“十大产业扶贫项目”为重点,以产业扶贫基地和村集体经济发展为抓手,努力形成“县有支柱产业、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项目、人有增收技能”的良好格局。2021年,西平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计划投入1.8亿元,其中产业扶贫项目 11个,总投资10477.85万元。
组织帮扶干部深入开展“话脱贫、感党恩、奋进新时代”主题活动。总结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坚定脱贫户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讲安全饮水、住房保障、医疗保障、义务教育政策,让群众切实感受党带来的温暖;讲产业、创业、就业政策,让群众保持进取之心、脱贫之志。对比近年来农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引导贫困户增强自主创业、自立自强的信心,树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