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17日
一个也不能少
——开发区残联行业扶贫工作综述

通讯员 徐 宇

  风雨同舟不离不弃,方显人间真情。开发区下辖4个乡(办事处)、24个行政村(居),总人口3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20余万人,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目前,全区有各类残疾人11800人,占常住人口5.9% ,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已全部实现稳定脱贫。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指示精神,近年来,开发区残疾人行业扶贫工作在市残联高度重视和该区党委、管委会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行业扶贫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使广大残疾人得到实惠,残疾人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多次被省残联和市委、市政府评为“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

高度重视 澄清底数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开发区残疾人工作得到了开发区党委、管委会高度关注与具体指导,为了更有效地帮扶贫困残疾人,区残联首先做好三件事。
  一是建立组织。成立了由残工委主任任组长,扶贫、残联、财政等部门为成员的残疾人扶贫工作领导小组。
  二是出台政策。该区财政、扶贫、民政等部门联合印发《驻马店经济开发区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区组织部、宣传部与残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党员志愿助残服务的通知》,区扶贫办、民政局和残联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工作的通知》等。
  三是澄清底数。该区残联先后5次举办残疾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培训班,培训人员500余人次。印制建档立卡情况登记表12000余份,对全区所有贫困残疾人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登记。定期召开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对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和低保残疾人的残疾证办理,轮椅、助听器等辅助器具配备,危房改造,燃油补贴,辖区盲人机构及有培训意愿的盲人情况进行排查,做到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倾注真情 精准施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开发区残联系统一班人走遍了全区所有社区乡村,摸透了残疾人底数,掌握了残疾人需求,研究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技能扶贫。为确保每个贫困残疾人至少掌握1至2门职业技能或实用技术,开发区残联累计举办培训班21期,共培训1126人次,就业率在45%以上。
  开源办事处张楼村的信娅娟,2010年毕业于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因患类风湿病造成残疾,卧床5年,花费医疗费50多万元,沉重的债务压得她一家喘不过气来。她认为自己是个废人,什么都做不了,还拖累了一家人,导致轻生的念头都有。2018年3月,该区残联的帮扶像一缕阳光照亮了她的生活。残联通过多方协调,安排她到开发区托养中心工作,并送她到郑州进行技能培训。为了让她看病,市残联主要负责人将自己 3000元奖金捐献给她用于治病,区残联负责人还四处为她寻找治病良方,累计拿出8000多元给她治病。在好心人士的帮助下,她的身体已基本康复,现在每天能陪着托养中心的残疾人画画、写字、看书等,重获生活自信,2019年春节期间还成了家。她说:“每当自己的工作得到残疾人的称赞后,我都能切实感受到帮助他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开展托养服务。完成了“安居新村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开发区贫困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改建,规范了管理,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累计集中托养43人(除正常死亡和自愿退出,现有人员30人),居家托养1631人次,日间照料7920人次,康复服务12672人次,对有入住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实现全覆盖。
  关王庙乡荒坡陆村的吴亮,现年37岁,家中4口人,由于颈椎骨折,造成下肢瘫痪,常年卧床不起。母亲杜爱荣,由于患小儿麻痹症也造成下肢瘫痪,出入都离不开轮椅。奶奶孟庆英91岁,已经没有任何劳动能力。父亲孙书琴,由于患有肺炎,也需常年吃药,家庭经济状况十分困难。该区残联了解情况后,上门为他和奶奶、母亲办理了残疾人证。为方便他出行,为其配备轮椅,给他家实施无障碍改造和危房改造项目,方便他的生活。为了让吴亮家彻底摆脱贫困,托养中心建成后,将他母子二人接到托养中心,区残联负责人还鼓励吴亮做电商生意,自费拿出2000多元钱为他买了一部智能手机。为了激励他,中残联主席张海迪在调研该区残疾人工作时还送给他一台平板电脑,在残联帮助下,他的电商生意越做越好,月收入1000多元。
  无障碍改造工作。按照开发区党委提出的“使用性、经济性、推广性”原则,共为426户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累计投入资金261万元,对有改造意愿的贫困残疾人实现全覆盖。
  关王庙乡余庄村小尹庄的困难户张金萍,肢体残疾,起居都靠家人照顾,家庭经济十分困难,该区残联为她家实施无障碍改造,并配发了助行器、轮椅,令她的日常起居有了很大改善,她照顾自己的同时,还承担了很多家务,让丈夫和儿子能够安心外出打工,增加经济收入。
  残疾人证办理。为让残疾人及时享受各类优惠政策,聘请医院专家、医师积极开展下乡办证服务。5年来,该区残联利用节假日组织助残志愿者300余人次走村入户开展上门办证,累计为516名贫困残疾人免费提供服务,共为他们节约误工费、体检费、交通费、拍照费等各项开支30余万元。
  产业扶贫。省级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基地河南乐山电缆有限公司,目前帮扶及安置残疾人158人,其中安置残疾员工78人,帮扶贫困残疾人80人。
  开源办事处残疾大学生王梦鸽,因脑瘫造成肢体残疾,考上大学后,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该区残联了解情况后,及时对她进行救助,好心人还给她解决3年1万多元的学费,并自费赠送她一台电脑。同时,该区残联多次与学校沟通协调,为她解决3年生活费,毕业后被安排到河南乐山电缆有限公司工作,现在每月收入2000多元。
  康复扶贫。一是开展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5年来,全区共为411名0~6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开展康复救助,累计投入资金617万元;二是开展辅具适配服务,累计为2882名残疾人发放轮椅、助听器、助行器等辅助器具,极大方便了他们的生产生活。
  助残扶贫。组织残联系统干部职工利用三夏、三秋开展助残帮扶活动,为贫困残疾家庭发放优质复合肥153吨,帮助联系机械、耕种,累计帮扶贫困残疾人3126户次,投入资金近40万元。
  开源办事处张楼村韩竹园村民组贫困户魏群伟,视力残疾,妻子王秋玲肢体残疾,女儿在初中就读,家里经济困难又缺少劳力。几年来,每到农忙季节,志愿者都会帮她家购买化肥、联系机械,帮助抢收抢种。为了让他家早日脱贫,残联积极给他联系培训机构,帮助他参加盲人按摩培训班,并给他联系就业渠道,目前魏群伟在北京市一家按摩店打工,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
  多措并举,科学防疫。一是组织系统党员干部到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开展疫情防控活动,为他们送去消毒器具、消毒液、疫情防控宣传资料及党和政府的关怀。二是在分包小区门口设置监测点,值班人员早8时至晚10时坚守岗位,对来往车辆、人员进行排查、登记,并入户排查,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三是积极组织志愿者开展一系列“红色代办”志愿服务活动。为149户出行不便的残疾人免费代办各类生鲜果蔬6000余斤,累计投入资金2万余元;为托养服务机构代办消毒防护用品和各类生活用品,价值3万余元,有效保证了疫情期间残疾人的物资供应。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近年来,开发区残联扎实开展残疾人行业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共报送各类学术性文章、工作信息等468篇,被市级以上报刊刊登260余篇,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残疾人的舆论氛围。中残联主席张海迪等各级领导及中组部、国家发改委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50余家国家机关、新闻媒体和清华、北大10余所高校专家学者来开发区调研采访残疾人工作。2016年,在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残联举办的残疾人扶贫论坛上,开发区代表河南作了典型发言。2019年5月份,全省残疾人公共设施和家庭无障碍改造现场会在该区召开,并代表河南参加全国无障碍改造成果展。开发区残疾人工作连续多年获得全市考核第一名。2020年5月,开发区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被省政府评为“残疾人之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开发区将一如既往地认真贯彻执行省、市、区的决策部署,突出工作重点,抓好关键环节,为残疾人实现幸福美好生活搭建更多平台,为推动开发区残疾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