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郭建光
幼年生病导致小儿麻痹,肢体残疾,求学路坎坷,自卑让他的少年时代蒙上一层阴影。在无数次的跌倒后,他暗下决心,并发愤图强,考上大学,完成研究生学业,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血液科医生。
他残疾的身体,每一次的正常工作对他来说,都要付出比正常人多得多的辛苦和劳累。他就是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主治医师马东升。
兢兢业业,对病人呕心沥血
“记者同志,我给你提供一个线索,市中心医院有一个名叫马东升的医生,身有残疾,医术精湛,对工作兢兢业业,对患者呕心沥血。”前不久,市区一名血液病患者向记者提供线索,希望记者深挖这名好医生背后的感人故事。
11月20日上午9时,血液内科的一名男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如厕时突然晕厥。该患者有既往心律失常病史,马东升闻讯第一时间来到病人身边查看,随即对患者进行心脏按压抢救。该科室的其他医生随即赶来,大家齐心协力,给予心肺复苏、电除颤、气管插管。“经过RICU王运主任团队和心内三科主任丁水印团队的通力合作,20分钟后,患者的生命挽救了过来。”马东升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仍然心有余悸,事实上,像这样的突发状况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并不少见。
马东升每天早上7点半准时来到医院,换上白大褂就去查房,然后坐诊。采访间隙,不断有病人找到他说明自己的身体情况,他不但耐心地诊疗,而且安抚病人情绪。
对收治的患者,马东升都要仔细询问病史,以熟练的物理方法和严密的病情观察来代替大型昂贵的检查,认真开具每份医嘱和每张处方,以一元化和标本兼治的理念救治病患,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身体上、精神上的痛苦以及经济负担。从事临床工作4年中,他一直坚守在第一线,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随叫随到,从不推诿病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死神手中夺回了数百名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他还建立了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慢粒、贫血、血小板减少等病友微信群,经常发布相关知识和解答病人的各种疑问,获得病人及其家属好评。
作为一名血液科医生,每天面对的是被疾病折磨的痛苦面孔,听到的是呻吟,见到的是焦虑。马东升收治的第一位病人是一名男性,发热10多天控制不住。为病人完成各项检查,最终诊断为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这种疾病为少见病,相关文献报告中生存时间为2个月。当时马东升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为了争分夺秒地抢救病人,忘记了下班时间,放弃了休假,然而,这位病人反复发热,化疗效果差,还是很快发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最终离开了人世。这件事对马东升触动很大。
为了让更多的医生能认识到这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他利用下班时间查询很多国内外文献,以论文形式发表到国内核心期刊上,以便对这类疾病及早诊断和更有效地治疗。
有一位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反复贫血及口腔血疱,住院越来越频繁,马东升第一例为他行抗胸腺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免疫抑制治疗,使患儿脱离长期输血困扰。市中心医院第一台血细胞单采机引进后,马东升首次为一名红细胞增多病人治疗,治疗后病人头晕症状明显好转,身体轻松多了。去甲基化治疗(地西他滨、阿扎胞苷)治疗恶性血液病,也是马东升率先应用,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急性白血病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合并T315I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让有条件的病人用博舒替尼靶向治疗均获得好的疗效,延长了生命,提高了生活质量。马东升以临床促进科研,用科研指导临床,在《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中提出的关键技术在于对耐药基因的研究,加用环孢素及中成药,提高化疗缓解率,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推广2017年获得的驻马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让我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是还有一些复发难治的恶性血液病,急需造血干细胞移植才能治愈,我仍需不停地学习和研究,我相信在医院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帮助下,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能造福血液病患者,填补地市级医院的空白。”马东升是敬业的,更是谦虚的,他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用扎实的医疗技术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坎坷往事,勇于向命运挑战
1988年,马东升出生在平舆县的一个农村家庭,在家中排行老大,下面有一个弟弟和妹妹。“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我和别人不一样,因为我腿残疾,容易摔倒,行走缓慢。据我母亲说在我十个月大的时候,有2~3个月我反复高烧,不知道去诊所打过多少次退热针,有一次母亲带我学走路时摔倒后,我站不起来了,扶起来后才发现左腿突然瘫痪了。”马东升回忆。后来,他的母亲带着他到很多医院求医,治疗了很长时间,做了几次矫正手术,肌力有所恢复,但是留下了后遗症。
马东升记得,同村有一个女孩双腿瘫痪,一直拄着双拐。后来才知道那时家里穷,防疫疫苗没按时接种,漏吃了麻痹糖丸。
小时候,马东升家里很穷,住的是草房子,点的是煤油灯,有一年一场大火把房子烧了,母亲只有带着他去姥姥家住了很长时间。他父亲去外地做苦工、收破烂,挣了几百块钱,回来后才盖起了瓦房。看到父亲眼睛里布满红血丝,满脸胡茬地出现在自己面前,马东升扑到父亲怀里说不出话来。
小学学校离马东升家有2公里的路程,他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蹒跚着朝教室走去。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母亲背着我上学放学,淋得浑身湿透,脚上磨出水泡。也记不起哪位小朋友给我编造的顺口溜‘瘸腿子卖辣椒,1角钱1大包’,我听后很伤心,经常偷偷哭。”那时候马东升很自卑,学习起来很吃力,学习成绩很差,考试常常不及格。
到该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马东升的小伙伴都到离家较远的“玉皇庙私立小学”上学了,他也非常想去那儿上学,父亲母亲都不同意,但是他很执拗。爷爷问:“你为什么要去那儿上学?”东升沉思了下,说:“我想好好学习”。爷爷发话了“:我做主,让你去。”
马东升回忆着:“那所私立学校采用封闭式管理,2周回家1次,那里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刚去时确实很想家,不过慢慢就习惯了,在那里除了吃饭、睡觉外,基本上都在教室学习,第1次考试我数学考了80多分,语文70多分,回到家里受到了家人夸奖,之后我就更加努力了,成绩在班级稳定在中等偏上,顺利考上了县重点中学。”
步入青春期后马东升很苦恼,因为身体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自卑感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学习。由于父母经常问学习成绩,他只能采用“笨鸟先飞早入林”,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
“教师和医生是学生心中理想的职业,我想研究制造飞机的大炮,但自己身体条件不允许,我选择了学医。进入大学后轻松多了,比之前有些自信,但是每次回答问题或上讲台还会特别紧张,有时脑子一片空白。学医内容很多,需要记忆的东西也很多,在同学的帮助下,我继续努力学习,积累知识,才一步步战胜了自己,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回忆起这些往事,马东升感慨万千,人生中有很多关口,紧要处的几步一定要走好,靠人不如靠己,自己的命运自己主宰。
医者仁心,矢志从医初心不改
马东升说:“考研复习考试的时候发现别人看到血液病都是走马观花,大家一致认为血液病比较难,而且考的题少,占的比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当时是这样认为的: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我要做。我看了很多遍血液病专业内容,发现越来越有意思,考研我就锁定了血液病专业,庆幸的是2013年我顺利考上山西医科大学公费研究生。”读研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华罗庚先生说: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研究生期间,马东升刻苦研学,成绩优异。在这期间还结识了老家的一个女孩,两人经过交往定了终身。
毕业后,他来到市中心医院应聘,见到了时任血液科主任钟亚平。她看了马东升的简历后表示很钦佩眼前这个身患残疾的小伙子,但是担心他承受不了高强度的工作负荷。
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马东升顺利通过了卫生系统和医院面试考核。
“我很珍视这份工作。”自从踏入了工作岗位,马东升就用专注心去工作,用感恩心去工作,用宽容心去工作,得到了患者们的赞赏,得到了同事们的信任,得到了科室领导和院领导认可。
马东升从住院医师晋升为主治医师,曾获得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文明服务标兵”称号,多次演讲比赛获得奖项,发表国家级核心论文数篇。他擅长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每月平均接诊50人次,高强度的工作虽然累,但是马东升很快乐。
“每次回老家看我爷爷,多次谈到我的经历,他都会激动地落泪。身残志不残,人生亦精彩。我想通过自己的经历告知和我一样残疾的朋友要战胜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同时也希望社会人士给予残疾人更多的关爱,多鼓励他们,适当给予帮助,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无止境,刻苦钻研技术,勇攀医学高峰,马东升希望能为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