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誓师大会。
文明实践活动倡树乡风文明。
提琴产业助力脱贫。
易地搬迁安置点。
扶贫就业基地。
中药材产业惠农富农。
今年2月2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宣布确山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老区确山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
201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为指引,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中央、省、市总体部署,聚焦“两不愁”,围绕“三保障”,紧扣“六个精准”,落实“五个一批”,坚持精准方略,夯实基础建设,狠抓政策落实,强化保障支撑,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至2019年底,8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86元,年度增幅10.1%,为全市最高。全县小学净入学率100%,和全省平均水平持平;初中净入学率100%,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标准化卫生室覆盖率100%,规范管理率100%。文化、卫生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指标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
强化政治担当 抓好“三个落实”
近年来,确山县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高位推动,强化机制保障,压实责任链条,切实做到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
抓责任落实。县委、县政府主动对标中央、省、市要求,自觉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以县为统筹、镇为战区、村为阵地、组为网格、户为目标,把全县13个镇(街道)划分为4个战区,成立了13个镇级指挥部、194个村级脱贫责任组、5549个网格。全县有贫困人口的村全部派驻了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32名县级干部包乡联村结户,8900多名干部实施结对帮扶,构建了县、镇(街道)、村(社区)、部门、驻村帮扶和督查巡查6级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明确了从县处级领导到村级信息管理员等11类人员(县处级领导干部,镇、街道党政正职,村级脱贫责任组组长,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行业部门主要负责人,督查巡查组组长,帮扶责任人,信息管理员)的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链条。
抓政策落实。全县建立了“11855”政策保障体系:“1”,即制订了《确山县年度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统揽脱贫攻坚工作全局;“18”,即出台了交通扶贫、安全饮水、住房保障、村集体经济、人居环境整治、产业扶贫、兜底保障、扶贫助残、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就业创业、孝善养老、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电力扶贫、社会扶贫、干部培训18个行业部门攻坚意见;“5”,即出台了党建引领、资金投入、作风纪律、走访帮扶、防止返贫5项保障制度;“5”,即在全县开展户籍核查、危房拆除、专项巡察、边缘人群帮扶、信访问题化解5个专项行动,以机制保障贫困群众惠民政策应享尽享。
抓工作落实。该县成立13个脱贫攻坚督查巡查组,建立脱贫攻坚工作例会、分级培训、集中观摩、暗访巡查、警示约谈等机制。县级领导干部每周带头深入分包乡镇开展扶贫不少于2次,强力推进工作落实。坚持每周有安排、每月有活动、每季有行动。2017年以来,先后开展了政策练兵、“三率三度”整改会战月、“四清”决战行动、“三落实”专项督查、“九查九促”“夏季总攻”“五级大走访”“大干60天冲刺攻坚战”“春风行动”“查补促”等活动,确保工作有抓手、干部有目标、落实有成效。
围绕持续增收 实施“三大工程”
确山县把发展产业作为解决脱贫增收难题的关键,大力实施产业扶贫,重点实施“三大工程”。
实施产业带动工程。该县重点推进特色种植、规模养殖、新能源、旅游产业、电商扶贫、扶贫基地6大类产业脱贫模式。制定“2+2+2”产业扶贫机制,实现每个镇(街道)发展2个以上特色优势产业、每个贫困村培育壮大2个以上特色产业项目、每个贫困户至少享受2项以上产业扶贫措施,达到贫困户产业全覆盖。去年7月,全省农业品牌扶贫现场会在确山县召开,该县品牌农业扶贫的做法也成功入选“全省产业扶贫优秀模式”,并在全省大力推广。
实施就业增收工程。该县通过引导企业吸纳就业、引导公益岗位就业、引导转移输出就业、强化就业技能培训“三引导一强化”举措,帮助贫困户就近就业、就地就业、转移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先后涌现电子、鞋塑、小提琴等一批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优秀企业。省委书记王国生在河南全球推介活动上讲述了确山县返乡创业农民工通过发展提琴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的经验。目前,全县培训贫困劳动力9000多人,开发公益性岗位6400多个,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2万多人,全省、全市就业扶贫启动仪式先后在确山县举行,该县被评为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
实施金融互助工程。该县完善县、乡、村三级金融扶贫服务平台,率先在全省实现县域金融服务“村村通”,全省、全市普惠金融现场会先后在确山县召开。2019年以来,全县新增户贷户用2637户,位居全市前列。采取社贷社用模式,帮助贫困群众融入产业链,发挥好产业带贫作用,社贷社用合作社达79个,带动贫困户6095人。
坚守民生底线 兜实“三个保障”
确山县始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全面贯彻精准方略,强化政策支持,切实保障民生改善。
强化住房保障,让“住有所居”。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鉴定农村房屋29231户,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05亿元,实施危房改造2538户、巩固提升1397户、房屋修缮3242户、易地扶贫搬迁777户。在确保住房安全的基础上,该县积极建设幸福家园,针对分散供养五保户和老年户,采取“政府扶持、企业援助、爱心人士捐赠”的方式,由政府筹集资金建立老年公寓或日间照料中心24个,免费为无赡养人的老人提供食宿、医疗等服务,既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也解决了老人户无人照管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
强化医疗保障,让“病有所医”。该县实施“5+”政策,让医疗保障更给力。推行“基本医保+补充保险”:县财政每年在全额解决贫困对象需要缴纳的城乡居民医保、医疗保险的同时,为贫困对象缴纳大病保险金、意外保险金,扩大就医保障的范围和强度。推行“降低门槛+提升报销比例”:取消贫困对象县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起付线,降低普通住院和精准扶贫大病保险起付线,同时提高普通门诊、普通住院、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推行“一站式结算+兜底报销”:贫困户县内住院实现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算,就医费用兜底报销到90%。推行“重症慢性病救助+健康巡诊”:2018年以来,为重症慢性病的贫困对象全部发放了就医证,在县、乡两级医院门诊就诊按照85%的比例每年可报销2000元。为全县所有贫困户明确了县、乡、村三级家庭签约医生,每月医生上门巡诊。把长期慢性病病种增加到60种,为患者办理医疗救助证,每人每年发放1000元就医补助。2019年,全县共为12218名贫困群众办理了长期慢性病救助证,发放资金1221.8万元。该县推行“重残救助+集中托养”:对生活无自理能力的重度残疾贫困对象,按照自愿的原则进行集中托养。在托养中心管理上,强化入住管理、医护结合,采取“一托二”的方式,每2名残疾人由1名护工护理,给予残疾人全方位的照顾。目前,全县已建成重残托养中心8个,集中托养重度残疾人189名。
强化教育保障,让“学有所教”。该县全面提高教育补助、救助标准,构建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条龙”助学机制。2016年以来,县财政投入4亿多元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和均衡发展工程,改扩建194所农村中小学,为209所中小学添置设备,有效改善了办学条件。千方百计为农村学校增加师资力量,不断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让贫困学生也能享受优质教育。全县通过县招、引进、特岗和人事代理等方式招聘教师1639人,其中1325人补充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占比81%。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扶贫政策,做到应补尽补、应助尽助、应贷尽贷。为贫困学生发放国家资助资金6860万元、受助112855人次,为15246名大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在落实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县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在学前教育、小学、初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等7个方面给予额外补助,实现贫困学生扶贫政策全覆盖。
夯实基层基础 促进“三个提升”
确山县紧扣村出列、县摘帽的指标要素,坚持快整、快批、快拨、快建、快审“五快”工作法,强力推进水、电、路、视、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基本公共服务。
提升基层基础设施。2016年以来,全县共投入基础设施项目资金11.78亿元,实施村组道路建设项目448个、安全饮水项目147个。全县81个贫困村基础设施指标全部符合退出标准。
提升公共服务设施。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投资8.94亿元,有贫困人口的194个村提前一年实现了公共服务各项指标完全达标。目前,全县所有行政村全部通硬化道路和客运班车,生产生活用电、广播电视、宽带通达率均达100%,村卫生室、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全覆盖。
提升党建引领水平。坚持以高质量基层党建助推高质量脱贫,全县新建和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68个,一次性完成“清零”任务。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齐配强了村党支部书记、村“两委”干部、村民组长,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引领脱贫攻坚的能力,全县行政村集体经济实现了全覆盖,全县党员领办、创办、扩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26个,带动3815户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激发内生动力 推进“三项机制”
确山县针对群众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施策,积极推行带贫利益联结、爱心超市、“孝善文化”助力脱贫攻坚机制,切实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带贫利益联结机制。该县通过政府搭台、龙头企业引领、干部带头、大户带动、土地入股、代种代养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将贫困群众纳入主导产业链条。根据乡村资源禀赋、群众种养习惯和产业发展意愿,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原则,加大贷款倾斜、财政奖补等措施力度,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政府+合作社+金融机构+贫困户”“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运营模式,建立“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管理机制,提高贫困户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与省内外农业企业线上线下构建产销联盟,鼓励农村干部群众建立新型电商、微商平台,增强群众产业发展的信心,让贫困群众多渠道、全方位参与产业发展。
党群爱心超市管理运营机制。该县以“五优贫困户“”五好党员“”十星级农户”评选为载体,完善庭院环境、文明风尚、孝老爱亲、产业发展等评选标准,扩大受益范围,让广大党员群众参与,通过爱心积分兑换生产生活物资,有效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
“孝善文化+脱贫攻坚”机制。全县文明单位通过将道德讲堂开到村级、培育孝老爱亲模范等方式,开展了脱贫攻坚“文明之星”“十星级文明户”“脱贫攻坚先进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共表彰先进人物4000多名、“十星级文明户”6000多户。这一新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中央及省、市文明网、《光明日报》《河南信息》《河南宣传》等推广介绍,《确山县把孝善文化植入脱贫攻坚》入选全国第二届优秀扶贫案例,为全国扶贫事业提供了“确山经验”。
巩固脱贫成效 做好“三个结合”
坚持挂牌督战与问题整改相结合。年初以来,确山县严格按照“五个坚持、五个防止”“十个一律”要求,聚焦重点镇、重点村、重点人、重点事实施挂牌督战,实行“全覆盖、查问题、抓整改”工作方法,重点对2019年度脱贫退出评估检查反馈问题的23个村(社区)、4个行业部门和2个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镇,实施挂牌督战。聚焦“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针对脱贫攻坚“回头看”、2019年贫困县退出省级专项评估、2019年度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强化问题导向,坚持举一反三,深挖问题根源,细化整改措施,扎实开展整改工作,确保问题整改落实落地。
坚持监测管理与强化帮扶相结合。该县按照摘帽不摘政策、不摘责任、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要求,坚持现行扶贫标准不变,继续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建立政策落实长效机制和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同时,出台《建立健全防返贫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三级风险”“四色管理”防控体系,及时叠加产业帮扶措施,拓宽群众收入渠道。针对全县未脱贫人口,划分为ABC三类,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作为D类重点管理,差异化制订帮扶计划,因人因户靶向式帮扶。积极开发住房、财产、教育、意外事故等“一揽子”防返贫保障体系,出台特色种植补贴、小额贷款、民政救助、医疗救助等扶持政策,确保脱贫不稳定户不返贫、边缘易致贫户不致贫。
坚持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统筹发展相结合。该县统筹考虑非贫困村发展,在扶贫项目安排上,该县将非贫困村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需解决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发展项目纳入项目库,逐步进行实施,确保非贫困村与贫困村农民增产增收和生活水平同步提升。2019年以来,该县积极筹措资金向非贫困村倾斜,投入4.2亿元修建非贫困村道路项目107个,投入0.7亿元解决30个非贫困村饮水安全问题。同时,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手抓、两手硬,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道路硬化、村庄亮化绿化美化、改厕、改水、改房、垃圾处理等民生工程,改善人居环境,以高质量的脱贫攻坚筑牢乡村振兴实施基础,持续提高脱贫质量和群众的满意度、认可度。
当前,全县干部群众正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的干劲儿,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确保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张新义 年 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