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30日
传承国粹经典 梦想再次起航
——写在2020(第九届)黄河戏剧节开幕之际

记者 王晓晶

  戏曲名角大腕云集,国粹经典精彩纷呈。戏剧节日人民办,黄河岸边摆盛宴。为繁荣和发展戏曲事业,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展示近两年来戏剧创作丰硕成果,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由河南省文联、中共驻马店市委、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和河南省剧协联合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承办的2020(第九届)黄河戏剧节11月30日~12月23日在驻马店隆重举行。将有来自北京、天津、青海、新疆、江苏、安徽、云南、内蒙古、湖北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0余台剧目报名参加,评选出的37台剧目将在我市集中演出,给天中人民奉上一场戏曲盛宴。
  弘扬黄河文化,凝聚中国力量。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他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黄河戏剧节是经河南省委宣传部批准设立的省级戏剧节,由河南省文联、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具体主办,每两年举办一次,是河南省全力打造的一项文化品牌,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已成为一个立足河南、辐射黄河流域、影响全国的重要戏剧赛事。

第八届黄河戏剧节取得多个“第一”

  “天中杯”第八届黄河戏剧节于2018年10月在我市开幕,历经省、市院团组和县区级暨民营院团组两个阶段的比赛,于 2019 年 7月闭幕。古老又美丽的天中大地借着黄河戏剧节的东风,向人们展示她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充满希望的气息,并以她独特的魅力和发展的活力,再次吸引世人关注的目光。
  “天中杯”第八届黄河戏剧节第一阶段在我市成功举办,取得了黄河戏剧节举办历史上的多个“第一”:一是第一次由市级文联具体承办,并办得非常成功。二是开幕式第一次由多位省部级领导同时出席,规格最高。三是演出规模最大,25台优秀剧目分批集中演出,历时最长,观众最多。四是在业界影响最大,不论是专家还是评委,都是我省乃至全国戏剧界的知名人士,涵盖了编剧、编导、舞美、灯光、器乐等。五是适时举办了戏剧剧目点评会、河南省戏剧高端人才(导演)培训班和黄河戏剧论坛,第一次实现了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结合。六是参与报道的媒体最多、媒体报道最广泛,不仅在报纸、网络、自媒体上进行了报道,而且河南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
  古老的天中大地,将再一次向人们展示她厚重的文化底蕴,并将以她独特的魅力,再次吸引着世人关注的目光。

天中戏剧文化厚重黄河戏剧节永久落户

  黄河滚滚奏强音,中原舞台满眼春。2019年12月11日晚,由河南省文联,驻马店市委、市政府,河南省戏剧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天中杯”第八届黄河戏剧节颁奖晚会在郑州举行。会上,市委书记陈星从省文联主席邵丽手中接过了黄河戏剧节会旗,标志着黄河戏剧节永久在驻马店落户。
  驻马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先贤们为我们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脍炙人口的传奇。西汉时期,汝南人桓宽整理的专著《盐铁论》,首开中国剧作范式之先河,被郭沫若先生认为“走向戏剧文学的发展”,比宋金时期《西厢记诸宫调》早了1000多年;早在春秋时期,在今天上蔡、汝南一带的蔡地兴起的“蔡讴”,被称为戏曲音乐的源头,两汉时期传入宫廷;起源于南朝梁代的宫廷乐舞《老胡文康》有汝南人周舍“上云乐”中的歌舞;在中国戏曲走向成熟的宋、元杂剧时代,就有元代最著名的杂剧作家西平人李好古。被称为志怪小说鼻祖的新蔡老乡、晋代人干宝创作的《搜神记》写下了500多个传奇故事,至今仍为戏剧创作提供着丰富的土壤。
  历史上曾有20多个剧种扎根、成长在驻马店,如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汉剧、花鼓、豫剧、越调、曲剧、道情、宛梆、二夹弦、太平调、丝弦道、杠天神等。同时,中国戏曲有很多剧目取材于驻马店的故事,如《四进士》《梁山伯与祝英台》《李天保娶亲》《天仙配》《桃花庵》《古城会》《蓝桥会》《平蔡州》《杨靖宇》等。清代光绪年间,我市平舆人万道同不仅创立了“丝弦道”新剧种,而且一生新编或改编了很多的剧(曲)目,至今仍在不断上演的有《李豁子离婚》《柜中缘》等。
  历史发展到20世纪,被誉为“现代豫剧之父”的樊粹庭改写了河南豫剧的发展史,樊粹庭对河南梆子这一普通地方剧种实施了全方位的改革,豫剧由此脱胎换骨,实现了质的飞跃。他一生新编或改编的剧目有60多个,至今仍有很多剧目盛演不衰。他的作品主要有:悲剧《涤耻血》《三拂袖》《霄壤恨》《义烈风》,喜剧《凌云志》《女贞花》《柳绿云》《洛阳桥》,神话剧《红珠女》《劈山救母》《金山寺》《雷峰塔》,新编历史剧《王佐断臂》《杨满堂》《再生铁》等,广受戏迷朋友的喜爱,影响深远。樊梓庭本人也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河南的关汉卿”。

天中戏剧态势良好戏剧节令人期待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民族戏曲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我市在“以文化城”城市建设规划中,着力打造了“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先生的故里,并以樊粹庭为依据成功申报了“河南省豫剧之乡”;驻马店市成功申报了“河南省戏曲之乡”;推出了南有“皇家驿站”、北有“豫剧小镇”的建设项目,成为驻马店市亮丽的文化名片。驻马店市重点打造和推出的豫剧《皇家驿站》在黄河戏剧节上的精彩演出,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我市文艺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展现了我市源远流长的驿站文化和今天蓬勃发展的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戏剧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弘扬了民族艺术,传承了戏剧文化。创作了一批具有较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豫剧精品剧目,有《抢来的警官》《忠诚卫士》《杨靖宇》《飘扬的红丝带》《法官妈妈》《陈蕃》《嫂娘大娘亲娘》《桃花村》等;培育了汪荃珍、常俊丽、房新枝、张瑞华、李秀荣、牛洪涛、张淑慧等成为戏剧界名家,常年活跃在省内外舞台上;先后有多部剧目获得了河南省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忠诚卫士》《陈蕃》《皇家驿站》、丝弦道《德孝情》等剧目还先后赴京演出。其中,我市参赛剧目——豫剧《皇家驿站》,在本次黄河戏剧节上将作为首场演出剧目呈现给广大观众。
  多年来,我市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等文艺惠民活动,不仅活跃了基层文化生活、传承了戏曲文化,而且在全市营造了良好的戏曲文化氛围。目前,我市拥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个、民营院团157个,从事戏曲表演的专业艺术人才近6000人,并涌现了一大批戏曲爱好者队伍,我市正在从戏曲大市向戏曲强市迈进。借助这一良好的戏曲基础,在我市“以文化城”的建设中,增添了南有“皇家驿站”、北有“豫剧小镇”的规划,已成为我市亮丽的文化名片。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2020(第九届)黄河戏剧节,市委书记陈星,市委副书记、市长朱是西多次就大赛筹备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为做好筹备工作,我市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王振利任主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戚存杰,副市长何晞任副主任,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组委会,组成综合协调组、演出活动组、新闻宣传组、接待服务疫情防控组、安全保卫组、环境卫生组6个工作小组,合力推进2020(第九届)黄河戏剧节的筹备和组织工作。
  本次节会的参演剧目涵盖了豫剧、曲剧、越调、柳琴戏、音乐剧、儿童剧、二人台、淮剧等11个剧种,其中既有豫剧、曲剧、评剧、淮剧等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大剧种,又有柳琴、二人台、泗州戏等独具特色的稀有剧种,剧目类型更加丰富,艺术呈现更加多元,黄河戏剧节焕发出更加强劲的艺术活力。
  戏剧活动更加丰富,具有深厚的群众性。文艺需要人民,文艺服务人民。在本届黄河戏剧节期间,广大艺术家将走出剧场,深入皇家驿站、豫剧小镇等地方举办“幸福唱起来——2020黄河戏剧节戏迷擂台赛”“我与名家零距离”等活动,与广大观众面对面交流,并组织戏迷与专家、艺术家同台互动,增强观众的参与性和体验感,切实将黄河戏剧节办成“戏剧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举办舞美设计培训班,加强戏剧创作人才培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写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们的回信精神,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初心,于黄河戏剧节期间举办河南省戏剧高端人才(舞美设计)培训班,加强我省舞美设计方面人才的培养。
  举办黄河戏剧论坛,擦亮地方文化名片。组织专家、艺术家和学员参观“豫剧现代之父”樊粹庭纪念馆,举办第三届“黄河戏剧论坛”,研讨总结樊粹庭对豫剧的贡献及对现代戏剧发展的启示,进一步擦亮樊粹庭这张地方文化名片,助推当地文旅事业快速发展。
  举办形式更加多样,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本届黄河戏剧节实现“四个结合”:剧场演出与线上展演相结合、舞台演出与专家研讨相结合、现场观摩与理论培训相结合、专业会演与助推旅游相结合,集展示交流、论坛培训、文艺惠民、戏剧宣传、文旅融合于一体,打造一个立体、亲民、正能量、共建共享的文化盛会。
  2020(第九届)黄河戏剧节不仅是我省的文化品牌,而且是一个推动文化发展、培养戏曲人才的平台,戏剧节的举办必将进一步提升驻马店的知名度,推动驻马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正如省文联副主席陈涌泉所说,近年来,驻马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戏剧事业的发展。一方面,在围绕戏曲发展的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戏曲进校园、文化惠民等方面成绩斐然,获得了考察组的一致好评;另一方面,重视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特别是对“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这张文化名片进行精心打造,使其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的窗口和平台,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
  有山有水、有梦有戏,驻马店诚邀八方来客共享戏剧盛宴,共同见证驻马店新发展、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