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0年10月26日
赵云功:援朝老兵身犹健
通讯员 王有震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无论是在下地干活还是在上街赶集,今年85岁的泌阳县马谷田镇下河村胡坑组农民赵云功都经常唱着这首歌、说几句朝鲜话,回忆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保家卫国的往事。赵云功身板硬朗,经常步行十几里地到马谷田街赶集。
  赵云功三岁丧父,母亲改嫁后其婶婶张广荣将其抚养成人,张广荣今年已101岁,赵云功及其子孙们一直没有忘记这位恩人。五十年代初,19岁的农家小伙赵云功怀着一颗热血沸腾的心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应征入伍,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部队。经过严格的政审体检后,赵云功在泌阳县罗桥区穿上了军装,背起背包,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成了一名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志愿军,赴朝参战。
  对出生在泌阳革命老区的赵云功来说,从来也没有经受过严寒的考验,乘坐的军列一路北上,寒冷的天气让他和战友们不停地打哆嗦,但他的心是赤热的!为了保家卫国,他毅然走向了抗美援朝战场。
  过了鸭绿江,下了军列换乘汽车,因为路况泥沼严重,汽车陷进了泥沙坑,赵云功就跳进泥沙坑中,往汽车轮子下面垫石块和木块,用他刚劲的肩膀扛着汽车车厢,在赵云功的带领下,战友们齐心协力用尽全力推车,拉的拉、推的推、掀的掀、扛的扛,终于把汽车推上了道路。这时,夹着冰块的水把他们的腿冻得僵硬,冰块划伤了腿,志愿军战士却毫无怨言。
  在朝鲜战场上,有很多工事都是修筑隧道,那个年代修筑隧道可不像现在这么容易,工具笨重、条件落后,又何况是战场上,所以全靠人力和爆破。赵云功双手和双脚的伤痕很久都没有愈合过,他掌握了一手好的爆破技术,和战友们一道在战场上修筑了多个隧道。
  据赵云功回忆,有一段时间他被调到志愿军部队油料库做安全保卫工作,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志愿军部队战场前线油料的供应。有一天晚上,连队安排四川的一位新兵参加站岗放哨任务,新兵哭着说怕鬼,赵云功主动请缨,向领导申请替这位四川小战友放哨站岗。油料库在一座大山上,到此地值班要路过山沟和山岗,要走几公里远的陡峭山路,山势险要,气温非常寒冷,恶劣的环境和险峻的山势都没有吓倒赵云功。他到油库哨位不久后,发现有两个人鬼鬼祟祟地朝他溜来,越来越接近他,当时赵云功以为是部队领导在考验他,所以没有发口令和鸣枪。当这两个人离他只有5~6米远的时候,他突然意识到可能是特务,赵云功立即转体、发出口令,两人仍没有回复,赵云功立即鸣枪,两个人连滚带爬地滚到了山沟,这两个特务后被捉拿,保住了部队油库的安全。像这样危险的场景,在朝鲜战场上几乎天天都有,赵云功在战场上经受住了各种复杂环境和紧急情况的考验,每次任务都完成得非常出色,多次受到部队领导表扬。
  赵云功回忆说,有一次部队领导安排他执行一项特殊任务——押运军用物资。出发前,赵云功把自己的头发剃掉,做好了一切牺牲准备。这一次任务,部队只有3个人参加,赵云功知道任务非常艰巨,他特别警惕、全身心投入,出色地完成了押运任务。
  1958年2月,赵云功从朝鲜回国复员转业被分配到河南省桐柏县吴城石油厂工作,1959年他响应党的号召,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主动向组织申请回乡当了一名农民。他担任过十多年大队民兵连长、生产队长,工作认真、吃苦耐劳,作为一名从朝鲜回来的志愿军老兵,赵云功默默无闻、从不炫耀,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乡亲们勤劳致富,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劳动能手。赵云功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有一次他堂弟赵书学患病,需要到县医院治疗,因发病急、家里困难,急需要一笔治疗费,赵云功得知后,慷慨解囊,主动将家里仅有的几百元存款取出来交给了堂弟,像这样救人于难、助人为乐的小事,在乡邻中有口皆碑。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七十年风雨沧桑,志愿军老兵赵云功默默无闻,用良好的家风和军人的素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珍惜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让我们记着这位志愿军老兵赵云功,记着这些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作出贡献的英雄烈士们!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