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0年10月19日
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助推健康驻马店建设
——市政协四届十八次常委会议专题议政发言摘要
 

关于加强我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建议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主任 邢继伟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采取一系列举措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8项。但是,我市当前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一是疾病防控机制不健全,财力投入不足,公卫项目落实质量不高;二是“三少两低一弱”现象突出,基层医疗救治水平低;三是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不足,信息化建设滞后,爱国卫生运动开展不平衡。
  为此建议: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不断满足公共卫生服务需求。调整卫生投入结构,增加公共卫生投入占比;转变政府职能,从管医院转变为管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和居民健康。从解决地方财政配套资金60万元入手,积极推动县区慢病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快建设市级传染病医院,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相关学科建设。
  二、赋权、赋能、优化,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明确疾控中心职责,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防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制定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建立医防衔接联动机制,形成上下联通、医防协同、数据同步、便捷高效的疾控系统。以疾控中心名义招聘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平时将这部分人员在医院与疾控部门之间轮转,参与疾控及感染科传染病的防治管理工作。明确并强化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健全其公共卫生服务网点建设。建立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中心乡镇卫生院或县医院分院,优化医疗资源布局。
  三、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结合各类健康主题日,通过推进健康教育进学校、进社区,开展经常性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建设健康步道、健康主题公园等支持性环境,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度和利用率,积极倡导全民健身。落实控烟各项措施,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创建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无烟学校、无烟单位。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引导人民群众逐步养成文明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 助力健康驻马店建设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 李金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稳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截至2020年2月,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873个,其中综合医院72家、专科医院17家、妇幼保健院9家、疾控中心10家、乡镇卫生院1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9个。但目前我市还存在优质医疗资源短缺、资源布局不够合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社会办医层次不高等问题。
  为此建议:一、抓好市级重点医院建设。建好公立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儿童医院“四所医院”,确保达到三级水平。推动市中心医院创建儿童、心脑血管、肿瘤、妇产、呼吸、急救等省级医学中心和豫南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市中医院创建儿科、肾病、骨伤等省级区域诊疗中心,推动市第二人民医院加快豫南区域精神卫生中心建设。加快市第三人民医院、市妇女儿童医院、市中医院新院区建设以及市疾控中心迁建等市级重点医疗卫生项目建设进度。
  二、加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推进各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等提质改造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力争所有县级主要医院达到二级水平。全面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有序下沉,增强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三、提升乡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投入,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提高基层医生待遇,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育才引才留才的政策环境。推进“互联网+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建立远程医疗专家值班等制度,使远程医疗有效发挥作用。
  四、推动民营医院健康发展。积极引进高端、规模化民营医院,增加优质医疗资源,营造民营医院良好发展环境。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儿科、精神、老年病、护理、口腔、康复等资源稀缺能满足多元需求的服务。强化民营医院行业监管和行业自律,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五、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抓住“十四五”规划窗口期,合理配置我市医疗卫生资源。对现有医疗资源进行优化调整,重点打造技术精尖、服务优质的“双一流”品牌医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多元化功能建设,促进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新格局。

关于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泌阳县政协主席 王 兵


  泌阳县从被确定为国家、省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以来,积极落实上级政策要求,分别组建了以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为龙头,县妇幼保健院、县眼科医院及22个乡镇(街道)卫生院及所辖村卫生室为成员的两个医疗健康服务集团。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医共体运行和管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推进医共体建设方面还存在以下突出困难和问题:一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还不尽合理。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任度不太高,趋高就医现象还普遍存在。儿科、精神卫生、康复、老年护理等专科医疗机构发展相对缓慢。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人才“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的现象。乡村医生取得执业(助理)医师人员较少。二是医共体内县乡医疗机构用药目录尚未统一。现行医保政策,县级医院用药目录品种多,基层卫生院用药品种少,用同样的药物在县级医院可以报销,在卫生院不能报销,影响了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实施。
  为此建议:一、改革符合紧密型医共体运行的医保支付方式。尽快落实《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驻政办〔2020〕26号)关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意见,县医保部门给予支持。
  二、统一县乡医保用药目录。医保等部门尽快出台医共体内成员单位统一药品目录清单,实现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药品应用同质化,保证分级诊疗用药需求。
  三、加大医保中医药支持力度。医保部门增加中医非药物疗法医保报销种类,提高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门诊报销比例,将中药颗粒制剂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四、保证病人享受更好的优质医疗服务。医保部门将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等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
  五、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发放乡村医生专项补贴,政府财政给予足额承担。
  六、引导群众正确有序就医。政府相关部门、媒体、村(社区)发挥各自优势,加大对紧密型医共体的宣传力度,让群众了解分级诊疗制度、新农合报销政策等优惠措施,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关于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驿城区政协主席 秦 峰


  近年来,驿城区以辖区老年人和慢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服务提升为龙头,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以“互联网+分级诊疗”为突破口,整体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工作项目建设,公卫项目建设质量逐步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提高。2019年,驿城区荣获市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第一名,并代表我市在省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虽然驿城区公卫项目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社区卫生服务方面还存在机构人员力量不足、现行政策限制较多、基础保障不够到位等问题。
  为此建议:一、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实行人员、经费、运行三独立和中心站一体化管理的工作模式。加大社区医院的创建力度,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站对辖区居民基本医疗、基本公卫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力。结合年度工作考核结果,在房租、信息化、人员工资等方面给予社区服务站一定的运行补贴(由市、区两级财政负担),切实为分级诊疗提供可靠保障。
  二、拓宽门诊统筹渠道,加强住院病床管理,开通家庭病床服务,不再设置封顶线。重新核定医保资金使用拨付比例,适当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
  三、挖掘现有资源,进一步规范业务配套用房管理。把社区卫生服务用房纳入居民小区建设规划,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四、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参与医疗卫生健康事业,捐赠财物用于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单位和个人,可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五、积极开展医养结合、中医药康复理疗等业务,拓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入渠道,弥补政府财力投入不足。
  六、加强信息技术支撑和各有关机构内部信息整合共享,通过信息互动平台实现服务数量和质量动态监管。
  七、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用,推动健康促进区、慢病示范区等创建工作,开展送医、送健康进社区等活动,提升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八、遴选若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相应设备和人员,开展优质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健康教育等老年健康服务,实现健康老龄化,助力健康驻马店建设。 
  

关于加强我市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建议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台港澳侨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 刘平队

  慢性病作为一类不构成传染、长期积累形成的疾病,其起病隐匿、病因复杂、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呈现“四高两低”特点,即发病率、并发症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较高,治愈率、控制率较低。缺乏科学锻炼、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引发慢性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全社会要高度关注慢性病预防工作,加快推进防治模式由“重治疗、轻预防”向“预防为主、防治兼顾”转变。
  为此建议:一、充分发挥政府在慢性病防控中的主导作用。建立齐抓共管工作机制,真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支持、社会公众参与的慢性病预防工作格局。将慢性病防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将此项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全市工作绩效考核管理。加快健康步道、健康公园、健康小屋、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食堂、健康学校、健康一条街等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机关单位配备必要的健康设施和器材,为干部职工工作间隙锻炼身体提供便利条件。加大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合理配备垃圾箱(筒)、果皮箱,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密闭管理,保持环境整洁。加大戒烟控制力度,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让基层群众有健康的宜居宜业环境。
  二、积极发挥社会在慢性病防控中的参与作用。引导全社会关注健康、重视健康,促进人民群众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水平。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发挥民间健身团体作用,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提高体育锻炼人口比例。推行健康饮食,引导广大城乡居民筑牢“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四大健康基石。
  三、重视发挥个人在慢性病防控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个人树立“个人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以“小手拉大手”的教育方式宣传和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增强健康生活意识,使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提高全民健康体检率,努力实现疾病“早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关于推进我市中医药发展的建议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 董俊红


  近年来,我市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中医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全程深度参与,为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中医药发展还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中医药服务比重偏少;二是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滞后;三是中医药人才普遍短缺;四是中医药服务价格偏低;五是现行医保政策中医药限制多。
  为此建议:一、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和临床薄弱专科、医技科室建设,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建立综合医院(含妇幼保健院)中西医会诊制度,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发挥中西医协同作用。
  二、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建设好我市河南省中医妇产科、脑病科2个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和国家、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力争每个县区创建1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打造我市中医治疗优势品牌。
  三、推进“示范中医馆”建设。选择专科特色突出、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强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馆,给予重点支持,打造一批“示范中医馆”,引领中医馆水平整体提高。
  四、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在招聘条件、编制岗位、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向中医药人才倾斜。鼓励西医学习中医,积极与河南中医药大学联合举办西学中培训班。加强在岗在职中医药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中医服务实践能力。规范带徒授业和医术传承活动,鼓励名老中医开展“传、帮、带”工作。利用中医药高校,定向培养本地中医药、中医护理人才,壮大我市中医师队伍。
  五、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完善中医药服务价格体系,合理调整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充分体现中医医疗服务成本和专业技术的价值。将适宜的中医药服务项目、已审批备案的中药院内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在国家颁布的中医药诊疗规范之外不再设定服务项目和数量限制。
  六、营造中医药发展良好环境。广泛宣传中医药在疾病预防、康养保健等方面的特色优势,特别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围绕中医药宣传、经方临床应用、中医药技术创新、改进中医药制剂加工方式等开展学术研讨、技术交流活动,推进我市中医药继承发展。

关于解决我市乡村医疗卫生人才短缺问题的建议


黄淮学院医学院教学办主任、博士、副教授 张 静

 
  村医作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最后一公里”,年龄老化、待遇偏低、保障缺失,部分村卫生室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目前,造成我市乡村医疗卫生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基层医疗人才总量不足,职称结构失衡,编制问题制约发展;二是基层医疗环境欠佳,招才引才留才困难;三是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弱化,动态素质亟待提升。
  为此建议:一、合理核定编制,与时俱进实行动态化管理。在不突破总量的前提下,以服务人口数和公共卫生服务情况重新核定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积极探索医疗卫生人才编制备案制度,实行动态管理。
  二、加大财政投入,改善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条件,提高人员待遇及养老保障。加强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护工作生活条件和患者就医环境。严格落实财政保障政策,鼓励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自主决定内部绩效工资比例。积极推行紧密型乡村一体化管理,对乡村医生择优实行“乡聘村用”,依法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妥善解决村医的意外伤害和退休后的养老保障。
  三、破解制约瓶颈,在育才引才留才上下真功夫。各县区与黄淮学院医学院签订协议,定向培养本土卫生专业人才,积极鼓励黄淮学院医学院毕业生到乡村工作。通过广泛宣传吸引我市本土高层次人才回驻,足额落实现有各项鼓励政策,并提高其薪酬待遇,使基层留得住人才。
  四、联合互助共享,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组建由市县公立医院牵头,其他若干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成员的紧密型医共体。选派高水平医务人员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选派临床骨干人员轮流到社区驻点服务,建立按期轮换机制和派驻人员管理制度,加大信息化医联体建设力度,更好地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
  五、呵护好基层公共卫生“守门人”,使村医队伍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本土村医熟悉居民群众的优势,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等基础工作。切实提高村医的执业待遇及退休后的养老保障,构建稳定的基层公共卫生和医疗人才队伍,筑牢分级诊疗“金字塔”的“底座”。

关于解决我市基本医保资金收支不平衡问题的建议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 张志林


  近年来,我市医疗保障工作按照“保基本、惠民生、促改革”的基本思路,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待遇逐步提高,切实增强了全市参保人员医疗保障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但是仍然存在基本医保资金收支不平衡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医保基金收不抵支和医疗机构资金超支(垫资)严重等。导致医保资金超支有几个方面原因:一是医保扶贫政策倾斜导致医保基金收支压力持续增大;二是医保待遇逐年提高,群众对医疗的期望值日益增高;三是监管体系相对薄弱;四是医疗机构医保基金内控机制不完善,致使基金运营存在重大风险。
  为此建议:一、抓紧消解风险隐患,确保基金可持续发展。建立由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联动机制,研究解决措施。对医保政策调整产生的差额进行妥善处理,增加财政投入比例,使医保报销比例的增加与医保投入比例保持平衡。由于扶贫政策倾斜所致的资金缺口应由财政兜底解决。由于过度医疗等违规行为所致的不合理部分资金应从总额中剔除,由各自医疗机构自行消解。
  二、增强基金监管能力。加强医保监管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医保信息化、智能化监控系统建设。建立监督检查常态机制,医保监管部门对定点医院费用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实行预警通报。
  三、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医保基金总额预算方案,健全医疗保障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协商谈判机制,科学制定总额预算。推进大数据应用,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探索合理超支分担机制。
  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县乡医院整体实力建设,加快落实分级诊疗,逐步提高综合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切实减少患者不合理外流导致的基金支付压力。
  五、强化医疗机构医保资金内控审核监督机制。配强内部监督审核人员,规范医疗行为,严格执行“三合理一规范”。改革现行科室和个人核算方式,完善人事薪酬制度,健全绩效考核分配制度。提高医保资金使用效率,防范超支风险。

关于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西平县政协主席 张 新


  2016年6月,西平县被中央综治办确定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12个联系点之一,2019年被省卫健委、省委政法委等6部门确定为全省精神卫生综合管理6个试点县之一。西平县坚持高起点设计,大力度宣传,充分依靠群众,突出源头治理,着力强基础夯根基,抓重点解难题,打造出了“一二三四五六”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西平模式”。主要做法是:打造服务阵地,解决“在哪服务”的问题;建强服务队伍,解决“谁来服务”的问题;创新服务模式,解决“如何服务”的问题。西平县在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够到位、财政持续投入不足、心理服务队伍建设亟待加强、阵地建设不够完善、基层缺乏精神科专业人员等问题。
  建议如下:一、健全心理知识宣传机制。加大社会心理服务知识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介的作用,扩大宣传覆盖面,努力减少社会对心理问题的偏见,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心理服务的重要性,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二、健全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加大心理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提高心理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做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全覆盖、无死角,凝聚社会正能量。
  三、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加大社会心理服务投入,将社会心理服务费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管理,并完善社会、个人、基金会等多种渠道筹资机制。加强心理健康基础和应用研究研发,完善心理服务基础设施;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由专业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完成具体的心理服务项目。
  四、加强行业法规建设。健全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管理体系和行业立法,完善心理服务考核、合理评估制度及奖惩措施,加强对心理服务机构的管理,从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心理服务社会组织发展壮大。
  五、健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机制。中国哲学、中医学中蕴藏着许多心理健康维护与治疗的好方法。要加强中国传统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在社会心理服务中的作用。

关于加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汝南县政协主席 陈雁飞


  近年来,汝南县高度重视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强化机制保障,注重提高质量,大力培育主体,加强养老养生基地建设,有力推动全县健康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目前,面临的困难及问题主要有: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二是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三是养老服务能力不足;四是养老机构运营困难;五是养老服务队伍力量薄弱;六是老年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滞后。
  为此建议: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协调、监管养老产业发展,对养老产业发展有关政策、资金、项目等进行有效整合,健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政策促动、典型带动”的四轮驱动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制订完善养老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对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的数量、布局、规模、标准、服务范围资金和用地保障等提出明确目标和要求。
  二、强化保障措施,提高服务水平。在税收、财政、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的养老保障制度,完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养老机构建设补贴标准和运营补贴标准,建立稳定的补充机制和运营管理机制,解决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资金短缺问题。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和公益慈善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将养老机构用地统一纳入城乡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优先保障用地。加强管理人员和专业服务人员全员培训,推行养老服务业人员全员持证上岗。
  三、创新发展形式,促进多元发展。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坚持“公办”“民办”两手抓,多层次、全方位发展养老机构。引领养老服务转型发展,构建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大养老”格局。推行“社区(村居)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的农村社会互助养老新模式。设立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多样化的上门服务。探索休闲度假养老服务,建设一批集休闲、养生、居住于一体的高端养老服务机构。建立“医疗+康复+养老”的三位一体医养结合模式,走出一条“医养结合”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