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0年09月23日
健康素养66条
  1.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载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的这个定义,提示人们健康不仅仅是无疾病、不虚弱,它还涉及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身体健康表现为体格健壮,人体各器官功能良好。心理健康指能正确评价自己,应对处理生活中的压力,能正常工作,对社会作出贡献。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是指通过自我调节保持个人与环境、社会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均衡与协调。
  2.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每个人都有获取自身健康的权利,也有不损害和维护自身及他人健康的责任。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采取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获取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预防为主越早越好,提高公民健康水平,需要国家和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健康的支持性环境。
  3.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个方面。
  健康生活方式指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生活有规律,没有不良嗜好,讲求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平时注意保健、生病及时就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等。
  合理膳食指能提供全面、均衡营养的膳食。原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为合理膳食提供了权威的指导。
  适宜运动指运动方式和运动量适合个人的身体状况,动则有益、贵在坚持。运动应适度量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强度和运动量。健康人可以根据运动时的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一般应在每分钟150~170次减去年龄为宜,每周至少运动3次。戒烟越早越好,任何时候戒烟对身体都有好处。过量饮酒会增加患某些疾病的风险,并可导致交通事故及暴力事件的增加。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心理平衡,即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良好状态。
  4.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
  生活有规律,对健康十分重要。要注意劳逸结合、起居有则。一般成人每天要保证7~8小时睡眠,睡眠时间不足不利于健康。
  5.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疾病。烟草烟雾含有4000余种化学物质,包括几十种致癌物以及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吸烟损害体内几乎所有器官,可引发癌症、冠心病、白内障、性功能勃起障碍等疾病。据统计,我国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人数超过100万,占死亡总人数的12%。吸烟导致的多种慢性疾病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6.戒烟越早越好,什么时候戒烟都为时不晚。吸烟者戒烟越早越好,任何时候戒烟都不晚,只要有戒烟的动机并掌握一定的技巧,都能做到彻底戒烟。35岁以前戒烟,因吸烟引起心脏病的机会可降低90%;59岁以前戒烟,在15年内死亡的可能性仅为继续吸烟者的一半;即使年过60岁戒烟,其肺癌死亡率仍大大低于继续吸烟者。
  7.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
  保健食品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卫生行政部门对审查合格的保健食品颁发《保健食品批准证书》,获得《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食品准许使用保健食品标志。保健食品标签和说明书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
  8.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
  人类所患的许多疾病都与环境污染有很大的关系。无节制地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是造成环境恶化的根源。每个人都有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的责任。遵守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遵守讲求卫生的社会公德,自觉养成节约资源、不污染环境的良好习惯,努力营造清洁、舒适、安静、优美的环境,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