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0年09月17日
“四张清单”助推脱贫攻坚
——西平县建立“四个四”扶贫资产管理模式

通讯员 方 飞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西平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六个精准”要求,坚持以“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安全、资产管理规范、效益保值增值”为标尺,以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可持续性受益增收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建立四张清单、四本台账、四类制度、四种效益的“四个四”扶贫资产管理模式,扶贫资产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公益性资产规范运转,到户类资产高效收益,扶贫资产效益持续发挥,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该县辖20个乡镇(街道)、285个行政村(居委会),总面积1089平方公里,耕地118万亩,人口88万人,其中有贫困人口的村(居委会)272个、贫困村6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300户26538人。至2019年底,该县已脱贫10953户25547人,68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剩余未脱贫人口347户991人,综合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6.38%降至现在的0.13%。
  建立责任清单,解决好“谁来管”的问题。西平县构建县级抓总、部门联动、乡村主管、群众参与的“四位一体”责任体系,把扶贫资产“谁来管”落到实处。县级抓总。县委、县政府把扶贫资产管理工作作为促进持续稳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成立了扶贫资产管理领导小组。部门联动。坚持“谁实施谁监管”的原则,明确各行业部门的扶贫资产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职责。乡村主管。坚持“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明确乡村两级的扶贫资产管理具体职责。群众参与。坚持民主议事机制,充分尊重贫困群众意愿,通过政策宣讲、公示公告、参与讨论、收益分配,真正让贫困群众成为扶贫资产管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建立任务清单,解决好“管什么”的问题。对标对表省、市扶贫资金管理工作要求,对脱贫攻坚期内全口径扶贫资金形成的所有扶贫资产建立四本台账。摸清资金来源,建立资金明细管理台账。由财政部门指导建立全县扶贫资金明细账,从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行业部门资金、乡村两级资金、社会捐赠资金四类资金来源渠道算清资产原始价值。盘清资产家底,建立扶贫资产管理台账。根据资金清单,以乡镇为单位对属地内的资产进行排查核实,无误后由县扶贫部门对全县扶贫资产统一授码,建立全县扶贫资产管理台账。分清类型类别,建立扶贫资产明细台账。围绕经营性、公益性、到户类三条资产类型主线,统筹考虑贫困村退出“7+2”、贫困户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实施的饮水、道路、产业、教育、文化、卫生、人居环境项目资产。定清权属归属,建立确权登记管理台账。按照“实施部门确权、乡村所有、县农业农村局审核”的程序,项目责任部门或实施部门依据项目竣工资产移交情况,向县政府出具确权报告、资产移交清单、资产管护表等正式确权资料。
  建立制度清单,解决好“怎么管”的问题。西平县建立完善了覆盖行业部门、乡村的“1+3”资产后续管理制度,确保扶贫资产管得住、管得了、效益好。建立一体化后续管护制度。明晰“行业部门对口管、乡镇政府主责管、村(居委会)具体管”三级管护责任,规范同类资产管护标准,落实村集体收益、上级补助、社会参与的管护经费。建立同类资产同标准管护制度。县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部门领域资产管护制度、标准和规范,明确管护目标、质量要求、管护方法、操作规程及应急保障等机制。建立到人到村资产管理制度。权属为国有资产的由部门具体落实管护责任人,权属到村的实行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统一管护。建立风险防控同步制度。扶贫资金形成物化资产,折股确权给村级。
  建立效益清单,解决好“为谁管”的问题。坚持“资金变资产,资产变收益”原则,通过扶贫资产管理与贫困群众建立稳定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最大限度惠及广大贫困群众。要经济效益。西平县2016年以来形成股权、固定资产等经营类扶贫资产账面价值3.4亿元,年收益3154万元,实现了到户产业扶持项目、村集体经济项目全覆盖。要带贫效益。聚焦贫困人口、“边缘户”增收,设置扶贫资产管护公益岗位6473个。要社会效益。贫困村和贫困群众从扶贫项目实施和扶贫资产确权管理中得到了实惠,改变了村容村貌,方便了生产生活,激发了内生动力,提振了精气神,脱贫致富的信心越来越足、满意度越来越高。要民心效益。扶贫资产管理工作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构建了紧紧依靠群众管理好扶贫资产的长久机制,满足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物质、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