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转干部到扶贫书记
——记西平县二郎镇小王庄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坤
记者 张建福 通讯员 朱智敏
在西平县二郎镇小王庄村委大院里,有一个人夜晚房间的灯总是亮着。他就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派驻西平县二郎镇小王庄村第一书记王坤。为了给村民办事提供方便,王坤白天、黑夜始终坚守在村委的岗位上,不仅坚持“五天四夜”的上级命令,而且主动放弃节假日,为民初心不改。
转换身份“沉下去”
王坤说:“退伍不褪色,服从组织安排,尽最大努力把扶贫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曾经15年的军旅生涯培养了王坤坚决服从命令的习惯。2018年1月,当得知组织上要选派他到小王庄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后,这名军转干部二话不说,收拾好行李,一头扎进了小王庄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中。
2018年1月15日,王坤携带铺盖住进了小王庄村村委。他从改善村委办公设施入手,多方筹集资金为村委办公楼、文化活动室购置办公桌椅、档案柜,配备了电脑和打印机等硬件设施,协调移动公司接通网络。他为村便民服务中心购置空调,在村里设置6块公开栏,书写宣传标语数条,制作党建宣传板面18块,更换村办公楼外宣传标语2块。他还带领村干部自己动手,对村委大院进行绿化,铺上草坪,种上女贞树和冬青树,村室内外面貌大为改观。
俯下身子真扶贫
为了方便群众联系,王坤制作了便民联系卡发放到村民手里。从此,他的手机也就成了24小时“便民热线”。“有事找王书记!”小王庄村村民张喜春总是这么给王坤做宣传。慢慢地,这句话成了村民之间的一句口头禅,无论是天刚蒙蒙亮还是夜深人静,无论是家长里短还是政策咨询,村民总是爱给这位小王庄的贴心人打电话。
“王书记办事公正着呢,咱们找王书记放心!”村民王学兰说道。王学兰是小王庄村18组的贫困户,如今已经年过六旬,家中有患病的老伴儿和智力障碍的女儿,一家三口一直以来守着几亩地过日子,成了村里最困难的农户。王坤了解到王学兰家中的情况后,先是帮助他们进行危房改造,又为王学兰安置了村里保洁员的工作,让他在务工增收的同时能够照顾家人。
疫情面前挑重担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过春节的王坤抑制不住内心对小王庄村百姓生命安危的担忧,克服重重阻碍来到了防疫一线,团结带领小王庄村党员干部将防控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守护群众安全。
在疫情防控期间,上午他在村头对进出人员逐一进行健康登记,下午他开着车和村支部书记轮流在重点地段巡回值守,晚上还要与信息员排查核对各项数据。他通过建立网格化管理,督促湖北返乡人员居家隔离观察,及时做好心理疏导,消除隔离人员的急躁等不良情绪。尤其是对湖北返乡人员,他始终从大局出发,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一边沟通协调争取理解支持,一边依法依规加强管控。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付出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很多村民坚决表示不给村里添乱,不给社会添乱,严格按照要求不出门、不串户。通过他的一系列措施和努力,小王庄村在疫情期间未出现一例确诊或疑似病例。
王坤常说:“到小王庄村驻村以来,我解决的大多是不起眼的小事,化解的都是邻里之间的矛盾,但这些小事直接关乎乡亲们的幸福生活,干扶贫工作就需要有担当,就是要在农村扎下根儿。”
两年多以来,王坤多次主动放弃节假日,以村为家开展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为节省开支赶时间,他的车成了村里的办公用车,拉人、载货、开会、外出参观学习……王坤每次都是开着自己的私家车,他亲切地称之为“扶贫号”。他说:“这样既能够提高办事效率,又能为村子里多做点儿事,费点儿油也不怕!”不到3年的时间里,他的车已累计行驶了3万多公里。
现在,王坤走在小王庄村的道路上,不时有匆匆而过的村民跟他打招呼:“王书记,中午到俺家吃饭吧!”“王书记,有空来家里坐坐,有件事想请您出出主意……”在村民心目中,这个部队里回来的扶贫干部俨然成为村里的一员。王坤不仅人在小王庄,心更在小王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