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通讯员 崔宝轩/摄
嫘祖文华苑东南门。 通讯员 范云灏/摄
中国梦。 通讯员 赵永涛/摄
嫘祖河湿地。 通讯员 范云灏/摄
嫘祖植物园东门。 通讯员 范云灏/摄
美丽的生态吸引来了成群结队的白鹭。 通讯员 赵永涛/摄
城南河公园。 通讯员 范云灏/摄
凤凰桥上鸟欢翔。 通讯员 赵永涛/摄
嫘祖文化苑小西湖。 通讯员 范云灏/摄
生态水城,大美西平。 通讯员 周瑞丽/摄
蔚为壮观的白鹭群飞过天宇。 通讯员 赵永涛/摄
夕阳西下白鹭归巢。 通讯员 赵永涛/摄
记者 丁振 通讯员 胡军华
连日来,河南省西平县嫘祖河凤凰大桥附近,水草丰美,万鸟投林。千余只白鹭在这里戏水觅食、衔枝固巢。这些白色的精灵或成群结队翱翔天际,或绕水低飞玩耍嬉戏,或栖在树上休闲憩息,为秀美西平又增添一道“水清鱼游草茂盛,白鹭翩翩入画来”的生态画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新一届西平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88万西平人民,以城乡规划为引领、基础建设为重点、生态发展为基础,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城市道路、桥梁、水系等各类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有效地拉大了城市框架、完善了城市功能、增强了城市集聚力和辐射力。
按照“花海旅游新城”的县城规划总体目标,西平县实施小洪河、引洪河、南城河治理工程;规划建设龙坑湖、皇坑湖、嫘祖文化苑南湖、仙女湖、凤鸣湖、罗成湖;打造107国道沿线经济带,形成了“四区、三河、六湖、一带”的城市总体框架。
该县按照“城内互联互通、城周环形围绕、城际四通八达”的路网体系建设要求,不断完善城市道路系统。同时,投资5.2亿元新建改造了8座跨河桥梁,塑造了城市骨架脉络。
如今,西平县城规划控制区面积160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以县城区为核心、8条城乡连接线为纽带、16个乡镇为支撑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以绿荫城。西平县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以推进嫘祖植物园、嫘祖海棠园、两河沿岸主题公园景观工程为纽带,大力开展生态保护和护绿、养绿、扩绿活动,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颜值。目前,占地12000亩的嫘祖植物园、占地3000亩的嫘祖海棠园均已建成,十一即将开园。园区内百花争艳、绿草如茵、亭台楼榭、水波荡漾,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该县总投资10亿元,对城区17处游园绿地进行升级改造,新建人民公园、宝严寺公园、南城河公园、24公里的沿河海棠生态走廊等一批游园绿地,绿化百亩以上的公园11个,新增城市绿地600多万平方米,实现了“开窗见绿,出门见园”的绿化景观。
“开窗见绿,出门见园。”该县每年坚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目前,西平城区绿化覆盖面积达1290公顷,绿地率达38.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4平方米。高起点的绿化、美化、优化,西平县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天堂。
以水润城。西平县大力实施“四河一渠”生态治理,打造滨水生态,营造城水共生美景,城市品位全面提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一渠两园四河五湖”的水生态园林式架构全面形成,呈现出了“清水绕城满眼绿”的美丽形象。
小洪河、嫘祖河治理工程围绕“防洪、生态、宜居”三大目标,依托西平历史文化资源,以“水、花、桥、路”为载体,融合“海绵城市”建设概念,按照“海棠为主、樱花为辅、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绿化理念,形成“一环、三带、六区、多节点”景观布局,打造“两岸绿树成荫,堤岸海棠飘香”的花海新城优美环境。
该县还投资近20亿元,全面实施引洪河、南城河“三河”生态工程,推进城区龙坑湖、皇坑湖、嫘祖文化苑南湖、幸福渠等生态治理,实施仙女湖、凤鸣湖、罗成湖等水系工程,进一步贯通城区水系,实现河、湖、渠互联互通,形成循环型水系网络。
以文化城。在城市建设中,西平县突出打造文化特色亮点,将西平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筑中、点缀到游园场馆里,建设文化主题公园、文化长廊,让一栋栋建筑、一座座设施、一片片区域把西平文脉传承下去,提升了城市内涵和品位。
该县以“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为依托,建设了嫘祖文化苑、嫘祖海棠园、嫘祖服装城,命名了嫘祖大道、建设了嫘祖大桥,传承了嫘祖文化;以“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为依托,建设了占地约100亩的冶铁铸剑文化园,展现冶铁铸剑文化;以柏皇氏故地、韩非文化等特色文化,建设了近400亩的柏国文化园和法家文化园。
近年来,西平县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生态魅力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全国创建生态文明标杆城市”、“全国十佳最具绿色(旅游)投资价值城市”、“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工作先进县”,先后获得“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和“省级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