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朱合顺
近年来,汝南县残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整体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行业优势,上下一致、拼搏创新,推动全县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健康发展。
落实“两项补贴”夯实残疾人脱贫攻坚基础
为贫困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护理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经济新常态下惠民生、保民生的重要举措,对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为确保“两项补贴”政策落到实处,汝南县召开动员大会,县主要领导就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作重要讲话;在县广播电视台开设专题节目,宣传报道贯彻落实情况;县残联印制“两项补贴”各类申报表7万张、政策明白卡和贫困残疾人“两项补贴”通知书等宣传材料5万多份发到残疾人手中,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至目前,全县贫困户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6125人,享受护理补贴11787人。
开展“三项服务”助力残疾人脱贫攻坚
为解决地处偏僻、身体重残的残疾人办证难题,县残联特邀市第二人民医院专家来汝南县集中办证。同时,成立了由县残联、县卫健体委、县第二人民医院业务骨干组成的工作组,深入全县18个乡镇,进村入户开展为残疾人上门办证服务,让残疾人不出家门就能办理残疾证,做到了集中办证与分散办证相结合、在县城办证与进村入户办证相结合,收到了较好效果。办证人员精准掌握办证政策,做到了公开、公正、透明,避免了“人情证”“关系证”等事件的发生,维护了残疾人办证工作的严肃性。全县持证残疾人23546人,其中一、二级残疾人11880人,三、四级残疾人11666人,为贫困残疾人享受“两项补贴”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县适时开展残疾人辅具适配调研工作,依据残疾人需求进行辅具适配,累计为残疾人适配辅具4518件,解决了残疾人出行难题。
县残联协同县人社局、县科技局、县农业农村局,聘请专家举办残疾人培训班36期,培训残疾人1990人。其中,培训农村实用技术1390人、培训城镇专业技术600人,1280人通过培训实现了就业或自主创业。
实现“四个全覆盖”改善残疾人生活居住环境
汝南县把实施残疾人无障碍改造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环节,每年初召开会议进行部署,要求各乡镇深入排查、准确定位、精准扶贫。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注重实效,将好事办好。目前,已累计完成无障碍改造1671户,投入资金294.4万元,为残疾人创造了幸福舒适的生活环境。
该县依据相关文件精神,县残联、县卫健体委、县民政局与各乡镇紧密配合,有力推动了全县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解决了贫困重度残疾人脱贫的“硬骨头”,达到了“托养一人、解脱一家、脱贫一户、温暖一方”的目的。目前,全县16所托养中心建设工程和设施配置全面完成,能容纳426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入托。
该县按照0~6岁残疾儿童康复要求,完成358名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任务,投入资金423.1万元;为4093名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救助服务;完成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4123人。
该县适时组织人员对全县残疾人住房情况进行排查,发现危房及时登记造册,协同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扶贫办及各乡镇,加快残疾人危房改造。经过努力,先后为425户残疾人家庭危房进行改造,投入资金1658万元,使残疾人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开展各种活动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
汝南县注重开展适合残疾人特点的各种活动,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既让残疾人富起来,也让残疾人乐起来。
一是开展残疾人文化进家庭活动。书画名家走进残疾人家庭挥毫泼墨、现场创作,实现残疾人与书画名家零距离交流;进行歌颂祖国书画展,组织残疾人参观,增强残疾人爱党爱国情怀;为残疾人学生赠送书籍、书包及学习用品,把党的关爱送到残疾人学生心中。二是开展残疾人文化周活动。组织残疾人文艺晚会,残疾人与文艺名家同台演出,汲取营养、展示自我;组织残疾人事迹报告会,发挥引领作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制作残疾人脱贫攻坚专题片,定期在广播电视台播出,展示残疾人风采,增强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度;组织残疾人事业书画展,先后在天中山广场、莲花广场、县行政街展出,营造浓厚的助残氛围。同时,组织戏曲名家到托养中心、特殊教育学校演出,为残疾人送去精神食粮。三是组织残疾人参加省、市、县组织的书画展览、文艺会演、组织演讲、体育竞赛等活动,展示才艺、增强自信。
树立先进典型增强残疾人脱贫攻坚内在动力
在脱贫攻坚战中,汝南县涌现一批自强模范。该县组织新闻宣传工作者深入采访,利用广播电视台、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先后树立了“诚信铸就巾帼魂”的中国好人付小粉、“一切为了村民健康”的中国好人邱长兴、“生死关头无所惧”的河南省道德模范周小运、“身残志坚育栋梁”的河南省道德模范杨进才、“风雨过后现彩虹”的汝南县好人何铁锁、“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盲人会长田留义等自强模范。这些残疾人虽然人生经历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但他们超越自我、拼搏创新的意志是一致的。他们生活在广大残疾人身边,有很强的感召力,对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有着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