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是村民就业增收的主阵地。近年来,李桥回族镇加大产业发展力度,走上了脱贫攻坚、富民强镇的快车道。
□梁灵芝王宇翔/文宋超喜/图
8月1日,在新蔡县李桥回族镇石庄村带贫企业麦芽香生态农业生态园内,返乡创业致富带头人石华周正领着村民在丰收的葡萄园里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一箱箱生态葡萄走下枝头,发往全国各地……
这是新蔡县李桥回族镇带贫企业带动贫困户增收的一个场景。
李桥回族镇位于新蔡县城西北18公里处,依偎着美丽的小洪河。全镇总面积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3万亩,辖10个行政村(其中4个少数民族聚居村),总人口3.3万人,其中回族人口6700人,是全省21个少数民族乡镇之一。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航天史上有名的“万户飞天”和传说中的“葛陂夜雨”及九九重阳节等历史典故均发生在这里。
近年来,李桥回族镇党委、镇政府围绕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目标,实施党建引领,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增强。
头雁引领,筑牢振兴之魂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看党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党支部书记行不行,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
近年来,李桥回族镇党委、镇政府结合村“两委”换届,按照“三有三带”标准选优配强村级班子,结合党支部“争星晋级”活动,落实农村党支部书记激励保障制度和相关要求,加大政策、资金倾斜力度,提高报酬待遇,改善活动场所,为党支部书记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全镇共评选三星级党支部2个、二星级党支部4个、一星级党支部2个;新建村室3座、文体广场3个,确保了党员有活动阵地、群众办事有场所、基层党建有平台。
以此为基础,该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培养打造了一支忠诚廉洁、敢于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经受住了疫情“大考”,推动形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振兴乡村发展新局面。
镇党委书记张皓磊,牢牢扛稳担牢政治责任,当好班子带头人。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不仅时时处处履职尽责,还主动担任狮子口村脱贫责任组组长职责,为确保全镇如期脱贫摘帽贡献着青春、智慧和汗水。
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盼切实履行行政负责人职责使命,在各项工作中率先垂范。今年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她发动亲戚朋友联系医用物资,督导各防控卡点宣传防护措施落实,连续20多天坚守岗位。
狮子口村驻村第一书记原玉荣,自2016年驻村以来,全身心扑在狮子口村,为村民做了大量实事,被群众亲切称为“狗不咬书记”;党支部书记李新瑞放弃自家经营的事业,一心为狮子口村谋发展,他说:“宁肯跑死在路上,也不愿意躺倒在病床上。”
驻石庄村第一书记郭建强家在安阳,却常年驻守在村里。家里人瞒着他给他报名参加了当地一所大学的招录考试,因为脱贫攻坚需要,他果断放弃了这次招录考试。
……
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疫情期间,80多岁的老党员赵明亮主动交上“特殊党费”助力疫情防控,63岁的老党员胡向阳主动请缨到防控卡点值守,镇卫生院入党积极分子黄建设每天坚持为居家观察人员量体温;镇机关50多名党员干部主动放弃休假提前返岗,160名无职党员自觉组成先锋服务队,巡防排查、清洁消毒、民生代办……
值建党99周年之际,李桥回族镇党委被市委组织部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发展产业,夯实富民之基
脱贫靠什么,产业。巩固提升脱贫成果靠什么,依然是产业!
脱贫攻坚以来,李桥回族镇把产业扶贫作为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之策,把鼓励创业、扶持产业、带动就业作为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来抓,打好产业扶贫硬仗。
全镇有带动引领能力的297名党员在扶贫一线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突出抓好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大力开展志智双扶,5个贫困村通过光伏发电项目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2019年,共发放小额贴息贷款6笔24.5万元,累计报销医疗救助资金711.5万元,发放教育扶贫资助48.37万元,落实危改16户;持续提升安全饮水覆盖面,全力推进“四好公路”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显著加强。2017年,全镇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村序列。建档立卡贫困户1178户4726人,至目前,1191户4602名困难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该镇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确保兜得住、兜得稳。目前,该镇围绕李桥田园综合体建设,相继建成麦芽香生态农业、中航研发基地、迎喜生态园等高效农业示范基地6个,发展中药材、莲藕、绿色蔬菜等生态农业8000多亩,现有林果、草莓、葡萄等4家果蔬自主采摘园,牛羊、鹌鹑等特色养殖业发展态势喜人,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麦芽香生态农业、阳星科技、柏林养殖场等产业基地的带贫能力显著增强,群众的增收致富渠道更加稳定。
为防止脱贫户因疫情返贫,该镇继续落实“五岗”同责,实行专班推进,常态化督促检查。规范扶贫项目管理,突出问题抓整改,深入推进“问扶贫、议扶贫”和干部访谈活动,持续提升各级扶贫干部执行力。
整治环境,彰显乡村之美
走进李桥回族镇,你会看到一条条樱花大道、紫薇大道、银杏大道……它们像彩带丝绸飞舞飘扬,乡村公路绿树成荫,路边繁花似锦,家庭花园、乡村小游园、农耕文化馆、时代印象馆等,将村庄点缀得风光隽秀、景色宜人。
自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来,李桥回族镇以“三清一改”为突破口,深入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整治,全年共评选“五美庭院”368户,村容村貌有了显著提升。狠抓“四美乡村”建设,对47个村庄实施绿化美化,且各具特色、风格迥异。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先后建成13座公厕、安装700多套三格式化粪池。深入开展绿化工程,完善168个农田林网,在公路两侧栽植风景树、花卉2.8万棵,绿化坑塘、沟渠2.5万平方米;在高速两侧新建绿色廊道1650亩,栽植优质苗木15万株,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在建设中,该镇立足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把农民废弃的宅基地改造成果园、花园、菜园、游园。2018年以来,李桥回族镇先后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市级“四美乡村示范镇”。在全市“四美乡村示范镇”年度观摩评比中,该镇居全市第四名。
该镇牢固树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常态化开展巡河,深入推进水面“三清一净”整治,水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明显。深入推进散煤治理和燃煤锅炉整治,2019年,完成“双替代”260户。围绕实现“零着火”目标,持续提升人防、技防、物防能力,狠抓秸秆禁烧工作。2019年6月1日,中央电视台13套新闻频道还以“秸秆变成‘香饽饽’”为题对该镇的秸秆综合运用做法进行了专题报道。
在圆梦小康的征程上,李桥回族镇党委、镇政府突出“围绕项目抓投资、围绕产业调结构、围绕落地优环境”,不断加快转型发展、招商引资和民生改善步伐,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经济民生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正描绘着一幅和谐、富裕、生态、宜居的乡村蓝图!
“党建抓好了,农村治理根基就牢固了,产业、人才、生态、文化振兴也就水到渠成了。”李桥回族镇党委书记张皓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