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泌阳县 全面激发农业生产新动力

记者 侯伟峰 通讯员 陈远志

  近年来,泌阳县不断创新土地托管和“三农”服务的形式和载体,结合农业生产发展的形势和变化,紧紧依托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地大户和各类专业化种植托管服务公司,不断挖掘各方的积极性和活力,走出了一条让种地更省心、更省钱、更高效的新型发展之路,并取得明显实效。

源食代公司模式让种植户种地更省心

  该县郭集镇杨树岗村的一片麦田里,麦浪滚滚,一阵阵麦香扑面而来。该村的种粮大户周景武这几天不管有事没事,总喜欢到自己流转的麦田里看看。麦田对面的烟叶大田也是他承包的,烟叶长势喜人。看着此情此景,站在地头的周景武露出了笑容。
  “我流转了1000多亩地,主要种植小麦和烟叶。如果没有源食代公司给我们这些种植大户提供各种支持和服务,仅仅农资和订单就是一个大问题。我们现在种地不会这么省心,更不会这样省钱。我们打心眼儿里感谢源食代公司。”周景武深有感触地说。
  郭集镇地处三县交界处,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杨树岗村全村有6000多亩耕地、648户家庭3154人。64岁的张青松是远近闻名的“明星村支书”,也是驻马店市人大代表。他说,跟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这两年村民种地最省心、省力、省钱。
  源食代公司为什么会深受种植户的欢迎呢?“种子、化肥、农药等各种农资,种植户直接与厂家签订购销协议,降低了农资成本;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与知名企业、大型粮商签订购销协议,每斤粮食以高出当地市场价5分的价格收购,提高了种植户收益。一降一升,折算下来,每亩地能够增收80元左右。这样好的条件,签约的农户自然越来越多,你说谁不愿意跟着源食代公司干呢?眼下,俺村里的6000多亩土地都交由源食代公司运营。源食代公司在郭集镇周边服务的面积已经达到了4万亩,在全省也有好多服务点,。源食代公司真是越做越好。”张青松侃侃而谈。

丰产公司模式让生产的农产品更标准化

  “今年不种地了。我把家里的6亩土地流转给了村里的新民种植合作社,并且由丰产农业科技发展公司全盘托管。我可以在该公司上班,干一天算一天的钱;也可以放心出去打工做生意。日子真是越过越有盼头。”泌阳县高邑镇王湾村村民刘永跃告诉笔者。
  王湾村位于高邑镇北部,辖6个自然村、5个村民组,耕地面积2051亩,是典型的人多地少、村民收入以外出务工和传统种植业为主的村。“这几年周边的合作社都流转了很多土地,光我这个合作社就流转了2000多亩,但是效益一直不太好:一是发愁种什么,二是发愁怎么卖。去年,我把将近200亩土地交给丰产农业科技发展公司全盘托管后,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托管后公司用这些地种植南瓜、糯玉米、花生等特色农作物,效果很好。从种到收,农户不用操任何心,只管收地租和领取地里的收入,还不影响他们出去打工挣钱。”新民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高兴地算着土地托管后给自己和农户带来的可喜变化。
  丰产农业科技发展公司种的产品到底怎么样?笔者跟随该公司负责人来到田间地头一探究竟。“你看这块地,总共有70亩左右,种的全部是糯玉米,全部采用无公害种植模式,使用地膜覆盖技术。我们严格标准化种植,按照科学配方种地,推广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这一茬是4月份种上的,8月份就可以上市,比本地早上市一两个月,一年两茬,下茬9月份种上,11月份收获,收获后的玉米秆还可以作青贮饲料。我们采取直接订单销售的模式,产品直接供应北京新发地蔬菜批发基地、供不应求。总之,产品的标准化是我们的目标。”站在高邑镇王湾村内丰产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特色种植基地内,该公司负责人指着绿油油的玉米苗兴奋地说。
  在离此地不远的另一片大田里,100亩特色南瓜正在茁壮成长,株距标准,长势良好。“一万多株南瓜苗总共才死了20株,这里面还包括被鸟啄的。南瓜一年一茬,主要供应南方市场,销路很好,预计8月份就可以上市。成熟的果实品相好,深受消费者欢迎。南瓜收获之后,还准备种娃娃菜等蔬菜,做到人闲地不闲、天天都赚钱。”该公司负责人一边走一边告诉笔者。
  为进一步把标准化科学生产的目标落到实处,该公司联合县农业局多位高级农艺师成立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将现代农业技术与工业化生产方式、现代服务业紧密结合,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推广农业生物技术,进行水肥一体化、智能节水灌溉、农机精准作业、秸秆还田等,在有效改善农业环境的同时,提高了管理效率,实现了生产标准化,为生产高品质、标准化农产品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该公司托管服务各类流转土地300亩,带动5个合作社以及10户贫困户增收,每年每亩为农民提供种植收入1000元以上,南瓜、糯玉米等特色种植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产业。

海民公司模式让贫困户脱贫更有成效

  收麦的时候,往年又是找人、找机器,忙得不行,也累得不行。回忆以前麦收的情景,泌阳县泰山庙镇陈力村贫困户姚义慧苦不堪言。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她再也不用发愁收麦的事了。去年秋天,她把自家的8亩多地全部托管给了海民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种上了优质的“锦绣21”强筋小麦。如今,地里的活她也不需要干了,当起了甩手掌柜,只需要等麦收时从公司领钱。
  姚义慧的丈夫患癌症不幸去世,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她患有轻度智力障碍,地里的农活没人干,年年为种地缺机器、缺农资、缺人手发愁。去年,海民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知道她家的情况后,和村干部一起找到她,讲解相关知识,并与其签订了产品购销协议。从种到收公司全程负责,每亩地比她自己种多收入1350元。同时,公司积极引导贫困户用土地入股、进入公司打工。该村贫困户陈海燕把她家的5亩地交给公司托管。除了分红之外,她还在公司工作,一天工资近百元。
  “目前,全村60户贫困户土地实现了全托管。下一步,该公司将进一步把贫困户的惰性激活,提升贫困户自身能力,带动更多贫困户依靠公司的托管模式和自身劳动做到稳定脱贫增收。”该公司负责人说。
  据了解,在助力脱贫攻坚的实践中,海民公司逐渐探索出一条“公司+基地+贫困户”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该公司和贫困户签订产品购销协议,并帮助贫困户实现正常生产,负责解决贫困户发展项目中的技术、资金等问题,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该公司摸索出了土地托管的模式,让无劳动能力人员解决了种地之忧,同时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用土地入股、进入公司打工,从而建立了贫困户负盈不负亏的有效分配机制,切实保障了贫困户年收入在4000元以上,有效地巩固了产业脱贫增收的实效,受到广大入股贫困户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