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付建强 见习记者 王冰之 吴燏函 文/图
同心协力。
“我是党员,应该冲锋在前……”“听从指挥,服从安排......”“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在抗击新冠肺炎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市白衣天使舍生忘死奔赴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用医者仁心呵护患者、挽救生命,用滿腔的热血、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护理和細致的服务,诠释了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近日,记者采访了市中心城区医院部分医护人员,聆听他们感人的战“疫”故事。
李士龙:用爱心救治病人的援鄂医疗队长
李士龙,男,中共党员,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第二党支部书记,曾多次获得年度优秀医生、年度先进个人等荣誉,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批援鄂心理援助医疗队队长。
上前线,意味着冒险,意味着战斗。他们此次的任务是,开展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为患者和一线医护人员进行情绪安抚和心理治疗。李士龙第一时间向医院党委递交了请战书,不计报酬,无论生死。“我一定要去,我是党员,我是医生,我有扎实的心理技术基础和临床工作经验,现在是党和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一定会全力以赴!”他说。
从2月24日到3月30日,在江城武汉的30多个日夜,李士龙完成了一名白衣战士的光荣使命。
初到武汉,经过与河南省援鄂负责人沟通,他们联系上了湖北省中医院,很快就融入该院精神心理专科。
每一天都忙忙碌碌,每一天都过得紧张而充实,尤其是穿上防护服进入病区与患者交流,5名心理援助医疗队员都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进入病区前1个小时停止饮水,对患者进行面对面心理矫治的时候更是全身心投入。你要认真聆听他们的内心世界,有的承受着支离破碎家庭的心理创伤,失去活下去的勇气;有的因长期隔离治疗产生烦躁、悲观的负面情绪。我们利用专业所学,循循善诱,找准心理病根,逐步打开他们的心结。每天晚上写下援鄂日记,记录与患者交流的点点滴滴,用爱心融化病人心头的坚冰。”李士龙说。
“我们先后转战湖北省中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区、湖北大学康复驿站等4家医院,开展心理查房611次、心理干预114人次,用实际行动展示了我市白衣天使的责任担当。这不仅仅代表我们自己,更代表着驻马店甚至河南形象。”李士龙告诉记者。
作为队长,李士龙不仅亲自上阵,还要照顾好其他队员。“闵倩是90后,除去每天电话主动与患者联系沟通外,多次要求上隔离病房,与患者面对面进行心理矫治。”李士龙内心有着隐隐地担忧,他想起临行前院长语重心长交待他的话,“一定要平安回来,一个也不能少!”
“队员的安全是我心头时时刻刻挂念的一件事。经过我不厌其烦地提醒,语重心长地谈话,大家团结一心、干劲十足,尤其是队员祁博表现突出,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火线入党,我非常感动。”在李士龙心里,想得到更多的是疫区的病人,每一名可亲可敬的同事,唯独没有他自己。
此次援鄂,他来不及和回到东北娘家探亲的妻子商量,更向二老隐瞒了自己此行的真相。每次与父母通电话,他总是告诉父母自己在医院工作,一切都好,不让他们担心。
援鄂期间,每次打电话、视频聊天,妻子都会提醒他注意防护、安心工作,甚至开些玩笑来舒缓他紧张的心情。正是有了家人的强力支持,李士龙才能够每天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
李艳红:隔离间的“临时妈妈”
李艳红是市中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护士长,有着30余年的工作经验。1月18日,把做完青光眼手术的妈妈送回家,接回了在南京大学读研究生的女儿,李艳红简单收拾了一下生活用品,赶到医院,开始了“隔离生活”。
1月19日,李艳红带领科里的护士们学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指南》,及时掌握新冠肺炎的各种救治知识、防护技能等,为战胜病毒提供强大能量。
1月21日,自第一例留院观察病例出现,感染科全体医护人员加上其他抽调来的人员昼夜不歇、轮流值岗。“赶快!赶快!把防护物品放到应有的位置。”李艳红嗓音早已嘶哑,但她仍在现场工作。即使耳朵和鼻梁被压得红肿,她依旧熟练地做着输液、采血、消毒等各项操作。
1月24日,5个小时的时间里,她不停地准备各种护理用品,长时间地站立、操作,她已经严重体力不支。当晚10时许,走出病区的她强撑着身体,给84岁的母亲打了个电话报平安。“妈妈年纪大了,我怕她担心我,尽量做到一天一个平安电话。”
李艳红还是隔离病区护士团队的一面旗帜:“我们科的护士年龄普遍偏小,最小的才24岁,在我眼中都是孩子。数我年纪大,我不能倒下,我得做这些姑娘们的主心骨。”在她的影响下,科里的护士个个像个女战士。
28岁的胡佳,1月27日感冒病愈后就主动要求进入隔离病区:“护士长,我不能看着姐妹们在前线奋战而我在后方观战。你放心,我可以的,让我上吧!”
30岁的于玉振,找到李艳红时斩钉截铁地说:“护士长,我既是一名军嫂,又是一名党员,一定要作好表率作用,我要上前线。”
“看着这些姑娘们像战士一样纷纷要求上防控一线工作,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掉下来。像我女儿一般大的姑娘,她们都是父母身边的小公主,却要冲锋陷阵保护他人:发放一日三餐、清理留观患者的生活垃圾、区域消毒、解答病人疑问、安抚病人情绪、测量体温,几个小时下来的超负荷工作,脱去口罩和手套的脸和手,都是水泡和血印。”她感动地说。
在工作之余,李艳红还要当好患者的“心理导师”和“临时妈妈”,当好护士们的“知心大姐”。
2月5日,隔离区入住了一个3岁的患儿,十分抗拒身穿厚厚防护服的医护人员的治疗。孩子一声声地呼喊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她们只能从早已模糊的护目镜里,利用孩子会发光的鞋子来判断他的位置。后来,感染科的护士们轮流当孩子的“临时妈妈”,悉心照顾这个3岁的孩子,直到他出院。
“一般早餐我们吃得很少,为了工作期间能不去卫生间。因为去一次卫生间就得脱、穿隔离服,还要消毒,既浪费时间,又浪费医用物资。”李艳红说。
王运:与死神搏斗的抗疫勇士
有着17年党龄的老党员王运,是市中心医院呼吸重症医学科主任,他一直秉承着“不到最后,绝不放弃”的呼吸重症精神,为天中百姓筑起最后的保护屏障,展现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冲锋在前的担当精神。
呼吸重症医学科是和新冠病毒“短兵相接”的主战场,是与病人最“亲密接触的人”,最核心也最危险。
“作为共产党员,我必须坚守在一线。”这是王运心头闪现的第一个念头。17年前的5月,SARS病毒在全国多地蔓延的时刻,刚刚工作不久的王运,毅然投入其中,并成为当年市中心医院火线入党人员之一。作为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医师,王运在RICU坚守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他见证了一名名危重症患者从入院到康复出院的全过程,同样也见证了战友们的辛苦与劳累。
时间不等人,疫情不等人。王运告诉记者,他递交请战书的时候没有和妻子商量,甚至连收拾生活用品的时间都没有,直接开始隔离区、生活区两点一线的日子。每次开视频时,他都能看到妻子在默默地流泪,视频另一头,5岁的小女儿在闹着找爸爸,家中的老母亲更是常常以泪洗面,守着电视等他的消息。
一名从武汉回驻的病人住在隔离病区几天后,突然心理崩溃,大喊大叫要出院,见到医生和护士,便会伸手去撕扯他们的口罩和防护服,还会趁人不备打翻护理用品。经诊断,这名病人患上了应激性精神障碍。
呼吸重症医学科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为了让这些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吃下“定心丸”,王运每天带头多次去病房查房,了解病人病情,安抚病人情绪。
“被隔离治疗的病人年龄多在40岁以上,最大的是一名76岁的老人,他们的医学素养普遍较低,对病毒这种未知的事物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加上疫情早期死亡率较高,网络谣言盛行,给他们造成了比较大的心理负担。”王运表示,物理治疗只是常规动作,心理疏导带来的挑战更大。
王运有两个可爱的女儿,一个5岁,一个15岁。视频聊天的时候,妻女都不约而同地告诉他自己很好,让他安心工作,不要担心家里。但是他知道,在镜头外,自己最牵挂的人也在默默地牵挂自己。“忙的时候我给家里打的电话不会超过5个,没有时间,早上5时许就要起床,晚上最晚到凌晨3时,连吃饭的时间都非常宝贵。”说到这,王运流下了愧疚的泪水。大年初六是他父亲的忌日,他不能赶回老家祭拜,包括老母亲在内的许多亲人都不知道他正奋战在抗疫一线。“母亲年龄大了,不想让她为自己担心。”
1月23日,呼吸重症科转入了第一例确诊患者。随着疫情的扩散,危重症确诊患者人数增加了不少,有从武汉返乡精神崩溃的女教师,也有79岁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太太……科室内的10名医生和几十名护理人员皆夜以继日地勇斗病魔,王运更是带头践行着医者的使命,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在这个紧要关头,连吃饭、睡觉都觉得奢侈,大家靠着一股拼劲儿治疗患者,确保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
“对于初上战场的年轻医生,内心肯定会有恐惧情绪,一个是恐惧得病,一个是恐惧死亡。所以一方面要传授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一方面要关注大家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打气。”经验丰富的王运非常了解医护人员的心理感受,因此这次再参战,除了关注临床病人,王运也时时刻刻想到团队每个人的内心变化和生活上的方方面面。
战场上的旗帜分外鲜红夺目,战斗的誓言尤其震撼心灵。17年来,王运用实际行动证实了越是艰险越向前这句话的真谛。纵使沧海横流,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仍不会改变。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还是会做出同样的决定。因为请战书上鲜红的指印是我,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庄严承诺。”王运说。
宋小秀:奋勇“逆行”的“白衣天使”
在这场医护人员与死神博弈的战斗中,有一个身影格外忙碌,她就是市中心医院呼吸重症科护士长宋小秀。23年的临床护理工作给予她的不只是丰富的护理经验,还有生命相托的笃定与从容。
今年45岁的宋小秀是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呼吸重症科护士长,1997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有20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
疫情当前,宋小秀毫不犹豫地向医院党委、科室递交志愿书。1月22日上午,她接到通知,便不分昼夜奋战在抗疫第一线上。在这之前,冬天是呼吸病的高发期,从1月12日开始,她已经连续多天没有休息。宋小秀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护士长的职责,始终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真正做到一切为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
“几乎每天都是忙到凌晨一两点,早上五六点又开始战斗,”宋小秀说,对于护士来说,不能按时吃饭和睡觉是常态,但疫情期间,大家还要面对新的挑战。进隔离病房时,大家必须戴上护目镜、医用防护口罩,穿上防护服和隔离衣。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大多数人都会出现胸闷、恶心、头晕等不适情况。进隔离病区后,大家需要连续工作4小时以上。为减少上厕所次数,大家默契地减少进食、饮水数量,因为每脱一次防护服就意味着要浪费一套防护服。
“每次脱穿装备,对我们来说也是个大工程,需要将近一个小时才能完成。”宋小秀说,进去的时候还好,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都已经虚脱了,需要互相搀扶着走出来,然后还要帮彼此脱装备。每次摘下护目镜、口罩、手套,每个人的脸上、手腕都留下了深深的压痕,头发和衣服全部湿透,简直像进了一次“桑拿房”。
“科里的很多护士都是90后,平时都把她们当女儿看待,但很能吃苦,从没听过她们抱怨,再苦再难也默默地扛了下来,很敬佩她们在工作岗位上的付出和担当!”宋小秀说。提到女儿,她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顿时湿了眼眶。大年三十那天,她和丈夫都在防疫一线值班,20岁的女儿突发高烧,她只能在电话里嘱咐女儿吃点退烧药。由于年前一直在忙,家里年货都没来得及准备,一碗泡面成了女儿一个人的年夜饭。“女儿很懂事,反而安慰我不要担心。她希望病人早点回家,这样她的妈妈才能早点回家。"宋小秀说,都说医护人员不容易,其实当医护人员的家人更不容易。
护士作为这次抗疫工作的主力军,除了开展“零距离”的救治护理,还承担了病区的日常卫生清洁工作,所有患者的吃、喝、拉、撒也由她们负责。“她们中年龄最小的不过23岁,但当轮岗和医学观察时毅然地选择坚守……”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宋小秀再一次禁不住落下眼泪。
“其实说不累是假的,大家都不是铁人。但是穿上白大褂,我们就要往前冲,这是医生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宋小秀说。
宋小秀说,她有一个愿望,疫情结束后,她想带着科室里的18个“孩子”出去旅游。“虽然不太现实,但我是真想让这些年轻的姑娘们能像其他女孩子一样,穿上漂亮的衣服,拍一些美美的照片,多感受下美好的世界。”
这里没有英雄,只有职责所系。患者痊愈出院的捷报,是对宋小秀等人辛苦付出的高度肯定;一句句充满感激的肺腑之言,是对她们最大的褒奖;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是对她们最大的回报。
周晓宇:健康屏障的守护人
周晓宇是市中医院手术室的一名普通护士,有着十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又经过严格的感控培训,疫情袭来她即刻回到工作岗位。
“不怕牺牲,随时接受命令,奔赴抗疫前线。”周晓宇写下了请战书,“我觉得这是我责无旁贷的使命!第一批队员上去了,没有我的名字,我就努力做好现有的本职工作,坚守岗位,也是为抗疫作贡献……经过多次申请,我终于如愿收到了去发热门诊的通知。”
就在她准备去发热门诊接替上一批队员回来休整的时候,周晓宇接到了父亲的电话,最疼爱她的爷爷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她泪如雨下,忍着悲痛对爸爸说:“我要去发热门诊了,28天不能回家,赶不上送爷爷了。”爸爸说:“现在非常时期,你不用回来了,在医院好好上班,你去一线与病毒搏斗,十分危险,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听后,她忍住悲伤,调整好心态,便投入工作中。
2月29日,周晓宇来到了发热门诊工作。刚穿上防护服的时候,她有些不适应,听力下降,行动笨拙。因为都戴了护目镜、口罩,防护服有好几层,密不透风,忙起来的时候,汗就会顺着背往下流,护目镜也会水汽弥漫。她尽量少喝水,就为了少去厕所。有的同事嘴上裂口子,还坚持工作,还好大家都逐渐地适应了。
从预检分诊、办卡、充值、打印条码、抽血、检查到消毒杀菌、打扫卫生、处理医疗垃圾等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穿上防护服开展工作,最难的就是护目镜起雾,对开展精细工作产生影响。她仔细观察,寻找规律,发现当雾气上来时,偏着脑袋,斜着眼睛,从没被雾气遮挡的地方看出去;当雾气形成的水珠划过的时候会给眼罩留下能看清外面的痕迹,她就趁着这个瞬间赶紧下针。
对每一名前来就诊的患者及家属,护士都会检查其口罩佩戴是否合格。一位大娘带着发烧的孙女就诊,因为买不到医用口罩戴了棉布口罩。周晓宇担心发生交叉感染,便给她们换上医用口罩,大娘非常感激。“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为病人筑起健康屏障是我们的责任。”周晓宇说。
走进发热门诊,患者普遍都有恐惧、焦虑的心理,害怕自己感染上肺炎,也害怕自己被隔离。他们经常会询问:“护士,怎么样了,我的检查结果出来没有?我没事吧?”周晓宇都会回答说:“您别着急,结果出来会叫您的,这都需要检查结果出来才能诊断。但是心态很重要,别紧张,不管有什么问题只要好好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会没事的。”即使每天对很多病人说很多次同样的话,但周晓宇也愿意再多说几遍。因为她发现,他们的目光因为自己安慰的话语,而变得安定柔和,变得信任依赖,这就是一个医护人员的价值所在。
“我在这里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后方亲人的心,领导同事们和我亲爱的家人、朋友都在打电话发信息给我。有药剂科送来的预防新冠病毒的中药,还收到了许多素不相识爱心人士的关怀和捐助,太温暖了!尽管这是一场严酷的战“疫”,但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身后是浓浓的爱,我要把这爱转化成我的战斗力,谨记南丁格尔誓言,无悔前行!”周晓宇说。
朱晓秀:坚守隔离病区360小时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隔离病区是这场战“疫”中的主战场,医护人员无疑是这场战“疫”中与病毒面对面拼刺刀的敢死队员。朱晓秀作为隔离病区的负责人,奉命带队出征,整整在这里坚守了360个小时。
朱晓秀是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疫情发生后,医院成立了收治新冠肺炎的隔离病区,她主动请缨,强烈要求上一线,参加患者的救治和护理工作。医院考虑到朱晓秀长期从事护理工作,技术精、业务强,挑选她作为第一梯队的护理负责人,带领15名护士进入隔离病区。
接到医院的紧急通知后,朱晓秀只对老父亲说要出去学习一段时间,具体啥时候回来还说不定。丈夫长期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少有时间相聚,本想趁过年假期一家人好好团圆,没想到因为这场战“疫”又不得不分开。
时间紧、任务重,朱晓秀毫不迟疑,马上投入紧张的准备工作,争分夺秒、及时有序完成了进入隔离病区前的各项工作。在朱晓秀的带领下,全体护士各司其职,每项工作有条不紊地积极进行,提前完成了收治患者的准备工作。
在隔离病区内,医护人员是最容易被感染的人群,所以病区里容不得半点马虎,细节决定病区医护人员的安全。从进入病区开始,她就严格从小事抓起,亲自帮助即将上班的护士穿好防护服,唯恐她们在紧张的情况下会漏掉一点儿细节,并告诉她们上班的时候不要慌,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包括一个关门的动作、一个走路的动作,一个穿衣脱衣的动作,她都要亲自上去进行示范、指导,有时候到了凌晨3时,还有护士们打来电话问她很多问题。
在突发的疫情面前,面对病毒,住在隔离病区的患者显得很恐慌和无助,她就不停地安抚患者。护理工作高强度、超负荷,她总是参与到各项护理工作中,与全体护士共同努力完成救治任务。她就像一个旋转的陀螺,每日不停忙碌。她连续几天奋战在病区,以至于科主任要求大家“盯”着她,到休息时间就“强制”她休息。
朱晓秀告诉医护人员:“这些病人能顺利康复,是我们拿命换回来的,大家一定要更加地关心爱护他们。”
有一名患者因为发热住进了隔离病区,手机没电了,联系不上家里人,心里很烦躁,拒绝治疗,强烈要求回家。她就一面安抚他,一面把自己的充电器拿给患者用。
病区收治了一名盲人每天她把饭菜端到跟前,病人看不见,她亲自喂他,病人感动得哭了。
有一名护士因为想孩子想家,夜晚在被窝里哭,当她看到这个情况后,拉着这名年轻护士的手说:“为了病人,咱必须放弃一切,现在国家需要咱,医院需要咱,患者需要咱,咱就要舍小家保大家,我们现在就是一个大家庭,你就把我当成你们的妈妈,有什么困难我帮你们解决。”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第一线,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朱晓秀铿锵有力地说。
石贵福:守牢防疫的“第一扇门”
“穿上这身白大褂,我别无选择,只有向前冲!”市中心医院感染科主任石贵福经常这样鼓励自己和身边的同事。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石贵福既是核心组成员,带领大家冲锋陷阵;又是先锋战士,为早日战胜疫情不断顽强地战斗着。
1986年,石贵福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感染性疾病、肝病的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及防治工作,对各型肝炎、肝硬化、脂肪肝、发热和出疹性疾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2003年春夏的“非典”时期,石贵福所在的感染性疾病科负责承担全市发热病人的救治工作。今年是他从业的第34个年头。
今年55岁的石贵福,从1月22日开始就带领感染性疾病科团队,制定工作制度和标准流程,建立隔离病房,开始留观、收治患者。
1月17日,全院召开动员会,石贵福第一时间在微信上递交了请战书,并迅速统筹部署发热门诊各项工作,转移科室患者、重新布局3个诊室、配备人员力量、储备防疫物资、组织培训,一条条、一项项,石贵福紧张有序地准备着。作为元老的石贵福,这一次他感受更多的是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石贵福的女儿也走上了医者之路,博士研究生毕业留在武汉同济医院工作。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首先在武汉暴发,武汉同济医院成为了救死扶伤的前沿阵地。得知情况后,石贵福并未要求女儿立刻避开疫情,回家过年,因为他对女儿太了解了。就在石贵福向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党委递交请战志愿书时,女儿石晶也毅然地选择了请战、出征,奋不顾身地挽救更多生命。
发热门诊是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疫情的前沿阵地,任何细小环节出现纰漏,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连累无辜。不漏诊任何一例新冠肺炎患者,保障医护人员零感染,这两大任务重重压在石贵福身上。作为专家组成员,哪里有病情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需要会诊他随叫随到,治疗、会诊、培训……“新冠肺炎病情复杂,患者症状轻重不一,有些患者还无症状,当时压力特别大,害怕漏诊不典型的患者而引起大范围感染。”石贵福说。
面对发热门诊处的发热患者,最重要的就是筛查和管理。在春节前后,发热门诊日就诊人数500余人,为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就诊流程,石贵福部署好一系列流程,从患者询问、抽血化验,再到留观、专家会诊,都有专人负责。
同时,石贵福严格要求科室医护人员认真学习《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及感控知识,培训穿脱隔离装备,进行新冠知识考核,做到全员掌握全覆盖。科室还培训了门诊、住院新冠肺炎防控流程,对门诊、检查、住院的每名患者及陪护人进行流调工作,限制陪护人员数量,切实把防控工作做实做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