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七律诗的四种平仄结构形式
——从徐夤回文诗说开去

耿瑞

  近日,深读唐代诗人徐夤《江天晓日》(笔者命名)回文诗,感觉作者不仅用回环往复的笔法给读者展现了福州江海相连、空天晓日、山寺渔帆的美好景象,还为我们学习研究格律诗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请看回文诗: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山云接水,碧峰千点数帆轻。
  其诗倒过来读如下:
  轻帆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这首回文诗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物象多。潮、桥、云、天、山、水、帆、槛、浪、雪、远浦、渔舟、明月、钓客、寺门、松径、泉眼、石波、绿树、江面、海日、红霞、碧峰等二十多个景物。二是意境美。浪潮如雪山倾倒,明月下远浦渔翁垂钓,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松荫寺门,槛外清泉,激石跳波,江天初晓,绿树隐隐,海日初出,红霞灿烂,四山环抱,碧峰卓卓,云水相接,帆船点点。好一派寺浦钓月,江山晓日景象。有动有静,有点有面,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多有少,明暗、红绿、蓝白色彩明丽,意境开阔,韵味无穷。可以说,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三是对仗工整。“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和“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颔联名词“桥”对“槛”、“寺门”对“泉眼”、“松径”对“石波”,动(副、介)词“对”对“当”,形容词“小”对“清”。颈联名词“绿树”对“红霞”、“江天”对“海日”,形容词“迢迢”对“霭霭”、动词“晓”对“晴”。四是倒着念也是原景原意的诗,也同样具有前边说的特点。
  除回文诗外,还可调整诗句组成另外两首诗。我们将原诗标序为第一首,将回文诗标序为第二首,调配的诗即第三首、第四首。请看笔者调配的第三首: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轻帆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请看笔者调配的第四首:
  远浦渔舟钓月明,碧峰千点数帆轻。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遥望四山云接水,潮随暗浪雪山倾。
  欣赏之余,我们会发现这四种形式可以代表七律诗的四种平仄结构形式。笔者分析研讨如下:
  我们将七律的首句平仄结构形式作为七律诗的一种形式,那么回文诗第一首的首句“潮随暗浪雪山倾”,平仄结构形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即平起押韵(平声)式。平用字母P代替,仄用字母Z代替,此式可标为PPZZZPP,即PP式。这里第一个P代表首句的第二个字的平声字(一般律诗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首句的第一个字是平是仄可以不论。第二字该平必平,该仄必仄),第二个P代表句尾平声字。
  七律诗确定了第一句的平仄结构形式,第二句就好办了:与上句对(反)。此式上句为PPZZZPP,下句对(反)则应为ZZPPPZZ。但第一首诗的第二句“远浦渔舟钓月明”则为ZZPPZZP,这是为何?因为偶句必押韵(除首句押韵外,其他奇句是不押韵的),这个下句尾字必须用P(平声字),调后这个句的平仄结构变成了ZZPPPZP,在律诗里,每句的后三字平仄是比较严格的,不允许出现PZP(“孤仄”,两平夹一仄)。为此倒数第三个字也要用Z(仄声字)。调平仄后首联比较如下:
  PPZZZPP(平平仄仄仄平平)(首句)
  ZZPPZZP(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二句)
  第二句定了后,那么第三句(奇句)就要与上联的偶句相粘(相同)了,即平仄结构与上联的下句同。如果这样粘的话,第三句的平仄结构就是ZZPPZZP。但奇句尾字必须用仄声字,进而这个结构的尾字P就必须换成Z了,即后三字为ZZZ。这样就出现了结构的“三仄尾”ZZPPZZZ。律诗“三仄尾”是大忌。那么这就需要将后三字调平仄了。如将倒数第二个字调为平声字即ZZPPZPZ,又会出现律诗的另一大忌“孤平”(两仄夹一平ZPZ)。这就要在倒数第三个字上调平仄了,即将Z调为P,调平仄后该句式为ZZPPPZZ,符合了律句要求。该诗的第三句“桥对寺门松径小”用平仄代表字母PZ标出就是PZZPPZZ,按“一三五不论”说,它属于ZZPPPZZ的变格,也是符合上述格律要求的。从这句平仄结构来看,前四字平仄结构与上句同,与尾三字平仄结构相反。再比较一下可见,奇句(一联中的上句)与上联的下句是前粘后不粘的关系:
  ZZPPZZP(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二句)
  ZZPPPZZ(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三句)
  那么第四句的结构即颔联(第二联)的下句或叫对联(下联,又叫对句),当然也是与上联(上句,又叫出句)平仄结构相对了,即PPZZZPP。此式的第三句、第四句(颔联)的平仄结构对比如下:
  ZZPPPZZ(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三句)
  PPZZZPP(平平仄仄仄平平)(第四句)
  而该诗的第四句“槛当泉眼石波清”,用PZ标出则为ZPPZZPP,与标准式PPZZZPP不同在首字和第三字的平仄上,按“一三五不论”说,这也符合要求。
  七律的第五句、第六句、第七句、第八句以此类推,再遵循起承转合与对仗要求去写,一首七律诗也就创作出来了。
  从第二首回文诗的第二个平仄结构形式(首句“轻帆数点千峰碧”)看,则为PZ式(首句平起不押韵式),即PPZZPPZ。以下各句的平仄结构,按照以上方法一样可以推演出来,这是律诗的第二种形式。
  第三首诗则为七律的第三种形式ZZ式(首句仄起不押韵式)即ZZPPPZZ(首句“明月钓舟渔浦远”,“明”与“钓”按“一三五不论”对待)。以下各句平仄结构按照上述方法依此类推。
  第四首诗则为七律的第四种形式ZP式(首句仄起押韵式)即ZZPPZZP(首句“远浦渔舟钓月明”)。以下各句平仄句式按照上面所说照推就是了。
  总结以上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结构形式分别是PP式、PZ式、ZZ式、ZP式。五言律诗也是如此。绝句是八句律诗的前四句或后四句,或叫上片(阙)下片(阙)。学写律诗就这么简单,人人可学,一学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