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刘洋:贫困户的“活档案”

记者 刘付明 通讯员 苏兆德


  刘洋现年29岁,2013年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平舆县司法局工作,2017年11月到平舆县玉皇庙乡唐庄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他怀着一颗对群众无限忠诚的爱心,从县城来到农村,把贫困户当亲人,和群众打成一片,和村干部一起进村入户走访调查,对全村农户走访一遍,精准识别出106户贫困户,因户施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和扶贫项目。本着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工则工的原则,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使全村106户贫困户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两年多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全村1186户农户,哪村有多少贫困户、残疾户、五保户、政策兜底户、危房户等,他都了如指掌,被干部群众称为“贫困户的活档案”。

引领贫困户成了养羊专业户

 
  郑庄村农民郑献伟,今年42岁,肢体残疾,爱人离家出走,一双儿女在县城初中上学,由于两个孩子随他生活,自己不能出外挣钱,无力抚养两个孩子。
  刘洋书记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按程序把他识别为贫困户,为他办了三口人的低保,聘任他为护林员,当作帮扶对象。
  2018年11月在刘洋的扶助下,他买了36只波尔山羊崽,进行圈养,经过一年的努力,年底出栏,卖羊和养殖补贴收入5万多元,再加上低保、护林、光伏发电及入股分红等,收入达到脱贫标准,实现了稳定脱贫。
  今年麦收期间,郑献伟因车祸造成骨折,在平舆住院治疗,两个孩子年龄小,家里9亩麦子成熟了,没有人收割,刘洋就找来收割机、四轮车,帮他家把9亩麦子收割完,用四轮车把麦子拉到村委道路上晾晒,等郑献伟从医院回来后,麦子已经晒干了,刘洋找人帮他把麦子卖了,又帮他把玉米种上。郑献伟看到刘洋书记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关心照顾他,激动地流着泪说:“刘书记,你待俺像亲兄弟一样关心照顾,我真感谢不尽,你的帮扶之恩俺永远也不会忘记。”

带领群众种瓜奔富路


  大代庄是一个多年种植西瓜的专业村,家家户户都有种植西瓜的经验。为了发挥村民种瓜致富的积极性,刘洋和村“两委”班子研究决定,把大代庄村作为种植西瓜的专业村,成立了以贫困户张心平为主的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对贫困户种西瓜给予每亩800元的种植补贴,实行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订单销售,以解决瓜农卖瓜难的问题。
  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刘洋从县农业局聘请农业专家到村里向瓜农传授西瓜种植管理技术,并深入瓜棚、田间指导,帮助施肥、育苗、移栽及病虫害防治等,为瓜农提供技术服务,使全村100多亩西瓜长势好、结瓜多、甜度高、销路好、效益高。西瓜成熟期间,刘洋三天两头到瓜园查看,掌握情况,与瓜农交流,帮助找销路,并在互联网、电商平台上发帖,以便招来客商前来购买。经过努力,今年西瓜获得亩产5000斤的好收成,亩收入达3000元,有12户贫困户种瓜收入达2万元。看到丰收的西瓜,数着大把钞票,瓜农们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他们制作了一面锦旗,张心平带领十多户贫困户一同开着车,把锦旗送到刘洋单位的领导手里。局长郭凤梅称赞说:“大代庄村农民自发来司法局送锦旗表示对刘洋的感谢,这说明刘洋的工作成绩得到了群众的认可,这种荣誉是掏钱也买不来的。”
  刘洋在唐庄村任驻村第一书记的两年多时间里,历经了千辛万苦,饱尝了扶贫工作的酸甜苦辣,他曾深有感触地说:“下乡扶贫给我一个锻炼的好机会,通过深入基层了解群众,与贫困户走访交往、沟通,我学到了很多社会知识,结识了很多朋友,和贫困户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我有生以来最大的收获。”
  小代庄村28岁的青年农民代亚威,5年前因驾驶摩托车不幸酿成车祸,造成终身残疾,成了一个植物人,生活全靠父母伺候。父亲代书争为了照顾落难的儿子,在刘洋的帮助下,为他办理了贫困低保,引导他发展种菜致富,他在自家责任田里建成了5个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用卖菜挣来的钱给儿子求医治病,履行着一个父亲应尽的职责。
  唐庄村村民唐俊奎的儿子,天生脑瘫,8岁还不会说话,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见人就躲到处乱跑,有时抓住大便就往嘴里塞,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爷爷唐文华患股骨头坏死没钱治疗,奶奶赵春凤天天守护着他,一刻也不敢离开,浇水时把他拴在树上,唯恐他跑丢了。刘洋把他识别为贫困户,经常登门走访,办理了3个人的低保,并为唐文华办理了大病医疗救助,为脑瘫儿唐宇浩请来特殊教育老师教他用哑语说话。每次刘洋来他家,唐宇浩都高兴地朝他笑,并拉着他的手,虽然说不出来,但心里很亲近,比见他父母还要亲。
  付出就有回报,两年多来,刘洋以他对工作的热情,对群众的真情和亲情,换来了群众的信赖,赢得了党员干部和村民们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