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副省长刘伟带队在泌阳观摩网络信息扶贫工作。
丰收的喜悦。
入户摸排。
共商产业发展。
杨家集镇孟岗村一景。
李新 侯伟峰文刘艺陈远志董莉莉图
截至2018年底,全县10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25955户69440人实现脱贫。2019年3月份,泌阳县经过贫困县退出省级专项评估检查,认定综合贫困发生率0.89%。这组数字表明,通过多年的努力,泌阳县达到了高质量脱贫的标准。
近年来,泌阳县始终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发展促脱贫,以脱贫促发展,举全县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5月9日,河南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泌阳退出贫困县序列。
聚焦精细管理 着力构建动态监管体系
根据脱贫户现有的产业、就业及家庭收支状况,综合判断其脱贫的稳定性,将其返贫级别划分为3个等级(一级极易返贫户、二级较易返贫户和三级稳定脱贫户),并由县乡村三级跟踪监测,实施动态预警,实现了监管精准。
根据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资源条件、发展能力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优化“一村一规划、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帮扶计划,并录入国家信息系统和省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帮扶措施。同时,加强对边缘人群的管理和帮扶。实现了施策精准。
严格落实人员保障、设备配备、精准录入、跟踪指导、从严追究五到位,力求扶贫数据入国网零差错。同时,及时核实错误数据、修正疑点数据,完善扶贫对象、行政村的基础信息,切实提高数据质量。结合省市反馈的疑点数据,2019年以来共核查修正系统数据7000余条。实现了数据精准。
聚焦稳定增收 着力增强群众造血能力
注重把外力推进与激活内生动力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扶智、扶策、扶技、扶资多措并举,变“输血”为“造血”,持续增强贫困村持续发展、贫困户持续增收的后劲。
抓实产业扶贫。该县始终把产业作为脱贫根本之策,依托夏南牛、食用菌两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和牧、林、菌、烟、油、菜、茶七大特色产业,累计投入资金17亿元,建成各类帮扶基地168个,实施产业项目136个,建设养殖场(种植大棚)3.2万个(棚),通过全产业链带贫增收、三个零无风险增收、集体经济覆盖增收等模式、强化利益联结,带动全县29406户贫困户走上稳定增收之路。
推进就业扶贫。依托政府和县内涉农龙头企业培训资源,深入开展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增强贫困群众的就业本领。今年以来,共培训贫困劳动力25868人次,9084人通过技能培训实现稳定就业。在此基础上,积极与县内外企业联系,累计安置5960名贫困对象在县内外企业就业。同时结合贫困对象实际,先后安置7301名贫困群众从事公益事业。
做好金融扶贫。继续推动小额信贷发放工作,确保有发展生产意愿、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应贷尽贷”。同时,加强逾期贷款清收力度,全力防控小额信贷逾期风险。至今年6月底,全县累计发放金融扶贫贷款7.56亿元,带动贫困户21976户。
开展扶志(智)行动。设立“爱心超市”,以劳积分、以分换物,提振贫困户主动脱贫的精气神。先后发放明白卡21万张,开办“田间课堂”3600场次,着力解决贫困对象“贫在素质”“困在精神”的问题,增强其脱贫的信心与决心。
发展集体经济引领。以省级集体经济试点县为契机,向每个试点村投入不少于50万元的引导资金,采取致富能人引领,建强基层组织,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目前,全县354个村均建立了党群创业服务社,231个村建起了“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村级集体经济总量达到1.2亿元,带动3380名贫困群众年均增收3000元。
聚焦政策落实
着力兜牢织密民生底线
开展健康扶贫行动。积极开展健康医生签约服务活动,贫困对象签约率100%。全面落实贫困对象“两免两保”制度和重症慢性病患者门诊就医补助制度,截至6月底,全县享受慢性病就医补助待遇的贫困人口累计12883人,贫困人口县内财政兜底住院8613人次。
开展教育扶贫行动。2019年以来,投入12383.1万元,切实改善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条件。今年全县春期发放金额588.925万元,资助学前到高中阶段722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确保贫困家庭无因贫辍学学生。选派38名优秀教师到贫困村学校支教,同时,为农村中小学招录特岗教师270名,全面提升农村教育教学水平。
开展扶贫助残行动。至6月底,为全县享受特困供养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对象7841人发放救助资金1952万元。免费为825名贫困残疾人办理了残疾证。为22名0-6岁建档立卡贫困儿童提供了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服务,为203名建档卡立贫困残疾人提供了轮椅、拐杖等辅助器具。县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启用,全县符合条件残疾人已经入住。
开展易地搬迁提升行动。在下碑寺、春水、马谷田、铜山等4个乡镇安置区均设立有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县产业集聚区苗楼集中安置区成立搬迁社区管委会,招聘公益岗位人员,具体承担社区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继续做好搬迁后拆旧复垦工作,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园则园”的原则,全县拆旧734户,复垦或生态修复785户。
开展危房改造清零行动。实施住房保障项目,将危房和无房贫困户全部纳入改造计划,至2018年底,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新建住房4056户,改造C级危房1106户,保证了全县贫困人口住房安全。
聚焦群众满意 着力化解涉贫信访问题
在全县开通举报受理平台,各行政村公示国家、省、市、县四级扶贫服务热线;将县委书记、县长、县脱贫攻坚督查巡查组成员和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联系方式和扶贫信访电话印制成脱贫攻坚联系卡在贫苦户家中张贴,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方便群众咨询扶贫政策、反映扶贫问题。
对全县行政村开展全覆盖、地毯式入户大排查大走访,确保群众诉求合理的解决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到位。累计走访群众10余万户,排查解决各类扶贫信访苗头问题341起,并已全部化解到位。
对各类涉贫信访案件,实行分类快速处理。能现场解决的进行立即答复;现场不能解决的,办理受理登记,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乡级层面不能解决的,由县扶贫领域信访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小组负责解决;需要协调几个部门解决的,由分管县级领导组织实施,协调督促解决;对个别情况复杂、涉及面广的信访问题,召开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进行会商解决。真正把扶贫领域信访问题化解,当成提升群众对脱贫攻坚满意度的重要举措,切实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
聚焦问题整改 着力实现脱贫质量提升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整改作为重要抓手,以整改促进脱贫质量持续提升。针对中央、省、市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以及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考核反馈问题,分别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跟踪督导,限期整改,销号验收,各类问题均已全部整改完成。
深入开展查处扶贫领域腐败与作风问题专项行动,紧盯“虚”“浮”“假”和“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较真碰硬、从严从实,以上率下、标本兼治,用作风建设的成果促进各项扶贫政策举措的落实。
夯实基层组织作用,以“一类支部抓提高,二类支部上台阶,三类支部促转化”为抓手,在全县354个村开展“夺旗争星”活动,真正把村级党组织建成推动发展、敢于攻坚、服务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
聚焦责任落实 着力扛稳抓牢政治责任
按照摘帽不摘责任的要求,出硬招、下功夫,确保责任环环相扣、级级压实。
细化清单定责。进一步坚持完善131责任体系,全面厘清县处级干部、乡镇党政正职、村脱贫责任组组长、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及县直有关部门等11类人员108条责任,细化制定了扶贫政策60条及行业部门履责79条,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以上率下履责。继续坚持联席会议、座谈指导、专题会商、专业组作战等工作机制,着力破解焦点难点问题,促进脱贫攻坚各项任务顺利推进。县委书记带头保证每月5个工作日用于扶贫走访,强化县、乡、村书记遍访贫困对象制度的执行落实。
强建队伍担责。保持全县350个行政村的驻村第一书记、102个贫困村和25个软弱涣散村的驻村工作队等帮扶力量不撤离,在保证工作经费的同时,严格落实五天四夜工作制和驻村帮扶人员与原单位脱钩制度,做到脱贫不脱帮扶责任。
严格奖惩评责。围绕考评体系,严格奖惩,该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先后召回驻村第一书记9人,给予党政纪处分15人,提拔重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170名,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和工作导向,在全县形成聚力攻坚的良好氛围。
行百里者半九十。实现脱贫以来,泌阳县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部署,毫不懈怠,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成果巩固,坚持帮扶力度不减、扶贫政策不变、资金投入不降,重点抓好转移就业和产业发展,突出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实现了退出无风险、致富可持续、振兴有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