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守森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各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历史成就和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主要成就
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1949年到1956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让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施行,明确规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表明我国由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成了一批国家工业化急需的基础工业,到1957年底,已施工的921个大中型项目中,有595个大中型建设工程全部建成投产。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56%上升到1956年的67.5%。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43.1%提高到56.5%。工业部门结构渐趋协调,重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中国工业布局不合理情况有所改变,国家调整了内地和沿海的投资比例,1953年~1955年间,内地的工业投资额占全国工业投资的55.3%,占新建企业投资的73.9%。此外,还适当地照顾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业的发展。至此,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已初步奠定。
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对个体农业,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对于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
(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验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改变了原来设想的先实现国家工业化,然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设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任务中,充分体现了工业化和改造(一化三改)同时并举。为了实现工业化,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156项重点工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坚实基础。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力求与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直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同时,在社会深刻的变革中,不但没有引起激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而且直接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上采取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组织形式上由手工业生产小组和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方法上从供销入手,实行生产改造;在步骤上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过渡。在步骤上则是由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由主要行业到一般行业逐步推开。
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党和政府贯彻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因而使得农业合作化运动能够以和平的方式完成。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以和平的、赎买的方法来完成。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既避免了激烈的阶级对抗,减少了改造的阻力,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历史成就和经验
(一)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主要成就
初步形成了适合国情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在指导思想方面,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在经济建设方面,强调要从国家财力物力的实际状况出发,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方面,着重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在科学文化建设方面,明确指出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大力发展。
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信、化学、国防等领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工业品的生产能力有了飞跃发展,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日用消费品,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批燃料、动力、原材料和技术装备,而且还为出口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产品,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内地和边疆地区都建起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和现代交通运输业,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畸形发展的局面。铁路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初步形成全国的路网框架。从国防和国家安全考虑,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极大增强了国防力量,并对改善工业和城市布局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科学技术方面,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实行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发展战略,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196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运载火箭。1964年10月和1965年5月,我国先后两次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从而打破了国际上的核垄断。1966年10月,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6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69年9月,首次成功进行了地下核试验;1970年4月,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潜艇建成并试航成功,集中地标志着中国科学技术当时所达到的新水平。
(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经验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不能简单等同于全国范围的阶级斗争,不能搞大规模的政治运动,更不能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采取科学态度,深入了解分析实际情况,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毛泽东指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确保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一级党组织和领导人都不能有超出法律之上的权力,各种制度和法律不能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能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须大力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党员的民主权利。
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入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社会主义要体现出相对资本主义的优势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必须大胆借鉴和吸收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指出,要在平等基础上开展同一切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提出要学习一切国家和民族的长处。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成就和经验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主要成就
不断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这些理论成就已经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并将继续指导新的伟大实践。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制定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确定了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及计划规划,作出了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核心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这条道路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也为中国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本经验,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家整体进入小康社会。全面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
形成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升。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定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我们实现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变,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为推动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我们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党的建设取得成效,执政能力得到加强。我们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积极应对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党面临的风险考验,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积极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惩治腐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验
在40年改革开放的创造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全局、战略的高度,深刻总结40年宝贵经验,并将其概括为九个必须坚持。
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让党的领导更加适应实践、时代、人民的要求。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增强“四个自信”,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长期坚持,决不动摇。
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我们要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
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我们必须围绕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打铁必须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全党团结统一和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全党执政本领,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更加有力。
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调查研究,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衔接,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把改革发展稳定统一起来,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更远。
(作者系黄淮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科研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