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郭爱香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驻马店是农业大市,素有“中原粮仓”“中州油库”之称。近年来,驻马店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推动农业发展。
   近年我市农业发展的状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良好机遇,着力调结构、转方式、促提升、求实效,农业生产效益持续提升,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很大成效。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2017年,全市新建高标准粮田100万亩,品质不断优化,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到21个,总量居全省第一;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37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500家。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工程等,不断完善农村农业公共基础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全市初步形成了大中小相结合、功能比较完善的市、县、乡三级农村市场体系,建立了“驻马店农业信息网”和“驻马店兴农网”,基本实现了网络一体化和农业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逐步建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集中开展农村沟渠河塘综合整治,促进乡风民风文明,推动农村各项改革发展。
   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问题
  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农业基础还不够太强。农业受自然天气影响较大,驻马店市是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但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收入有限,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总量不足,水利设施抗灾能力较弱,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农业产业结构还不是十分合理。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很合理,粮食生产方式科技含量较低,特色鲜明的优质产品供给仍显不足,经济作物所占比重较低,机械化程度不高,畜牧业、渔业等发展较慢,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较低。
  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加工业发展较慢,农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联系不紧,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农业加工企业知名品牌不多,市场竞争力不太强,一些经营者缺乏创立品牌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农业比较利益不太高,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土地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的特性,农村资金流向非农产业造成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资金不足。
  科技服务与推广有待进一步加强,现代农民数量有待增加。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人才还有缺口,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中老人占较大比例,大多只能从事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影响了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不全,大多处于区域性自我循环状态,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待提升,辐射地域有限。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较慢,期货市场风险转移和价格发现的作用未有效发挥。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较为滞后,农户对市场供求把握不准。
   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我市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迈出了坚实步伐。对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笔者有如下建议: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着力扶持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制定和完善全市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规划,增加灌溉面积,展开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和完善管护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吸引民间资金和外来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来。抓好低洼易涝地治理,加快实施低洼易涝地域的农田改造工程,提高田间排涝能力,提高集中连片低洼地的排洪能力,提高低洼易涝地域的蓄洪能力。加大岗地旱地改造力度,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平整地势相对宽阔的岗地,对山区陡坡地兴修水平梯田进行改造,加深耕作层,改善土壤结构,推行地膜覆盖、植物保护等综合栽培技术,提高保墒能力。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加大乡村道路建设力度,提高农村道路“村村通”建设标准,增加农村路网密度,抓好农村电网改造,增加田间输电线路,加强配送电站建设,提高农业用电保障能力。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形成种植养殖业发展齐头并进的局面,培育一批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坚持发展种植养殖业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并重,持续抓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围绕我市农畜产品资源优势,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产业化集群。走品牌化经营的路子,实施品牌战略,把优势特色产品做优做强。
  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大力推动土地流转,在保证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广大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参股或出让形式走土地规模化经营之路,对牵头流转的合作组织或龙头企业按流转集中的土地面积对其农田基础设施投入进行适当补助,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各种性质的合作经营组织,提高农民适应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具有较高文化水平、掌握一定专业技术、善于经营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青年致富带头人和回乡大学生、复员转业军人等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生产规模,成为种植养殖专业大户。支持各类农业企业、种植养殖专业大户、农机经营大户、经纪人、农业科研机构、专业协会等依托自身发展基础和专业技术优势,组建种植、养殖、农机等专业合作社,鼓励不同类型的合作社组成联合社,提高综合服务保障水平。支持专业大户依托技术、资金优势,开办家庭农场。支持农业企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拓展经营领域,扩大生产规模,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模式。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经营的种植养殖业,向农村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模式,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工程。
  大力发展“旅游+”“生态+”等农业新业态。加快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注重乡村休闲旅游基础要素建设,增加社会资本的参与热情。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各县城周边,以特色种植养殖业、园艺业、生态休闲业为主体,建设一批具有综合功能的农业园区,打造一批集特色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休闲观光旅游和“菜篮子”工程为一体的都市生态农业工程。
  (作者系中共西平县委党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