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丁振 通讯员 侯永强)一张张来自贫困家庭有了产业支撑而信心满满的笑脸、一个个使命在身一心扑在扶贫工作上的驻村干部、一批批由各项政策兜底稳定脱贫的群众……如今,在西平县脱贫攻坚一线,随处可见广大干部群众共同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动人场面。
今年以来,西平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围绕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紧盯8个贫困村1.4万人脱贫的年度目标任务,用“绣花”的功夫深入开展问题整改、扶贫政策落实、贫困退出“回头看”、信息质量提升、危房改造清零、扶贫干部培训等活动,扎实推进项目库及项目建设、金融扶贫、就业创业、扶贫信访专项治理等工作,为完成全年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进一步压实。西平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的意见》,明确了“十张责任清单”,构建了“横到边、纵到底”的责任体系;与20个乡镇(街道)、36个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和各部门;调整充实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下设12个专项工作组,实行专业组作战。同时,24名县处级领导分包68个贫困村,调整优化1677名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3957户贫困户,层层压实责任,以上率下、上下联动,尽锐出战、合力攻坚。
整改质量进一步提升。该县聚焦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2018年度国家、省成效考核和市成效调研,省、市脱贫办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等五项专项整改反馈的问题,共查摆问题170条。其中,反馈个性问题45条、已整改37条,梳理共性问题125条、已整改62条。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该县结合建档立卡脱贫村及脱贫户“回头看”活动,举一反三,全面整改,减少遏制了同类问题的出现。
群众和集体收入进一步增加。该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坚持把增加贫困群众和村集体收入作为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模式,依托工业企业、优质小麦、特色种植、传统畜牧养殖、生态林业、就业创业、电商流通和扶贫项目,拓宽收入渠道,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整合水利、人社、农业、交通等部门公益岗位,拟安排6679个贫困特设岗位,实现所有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全覆盖;加大金融扶贫力度,推进金融扶贫覆盖所有贫困户。
保障政策进一步落实。该县健康扶贫落实贫困人口大病保险“一降一提高”“先诊疗后付费”等政策,困难群众就医更方便、更快捷。教育扶贫落实春季各阶段教育扶贫政策,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3840人,发放助学金349.8万元。扶贫助残把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纳入低保,至目前有4311人,充分发挥社会保障政策的兜底作用。危房改造新建立C、D级危房改造台账258户,已竣工156户。饮水安全投入资金2626.6万元,解决11个乡镇26个行政村7.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其中涉及7个贫困村3391户贫困户。交通扶贫让全县271个行政村全部通客运班车或预约班车、全部通水泥路(沥青路),自然村之间通达率在90%以上。有线电视“村村通”、电力、通信等项目建设力度加大,长期制约农村发展的“用电难、通信差”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脱贫动力进一步激发。该县坚持把扶志扶智作为引导群众主动脱贫的“总开关”和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开展励志脱贫户评选等活动,创新方式、丰富载体、激励引导,有力激发了贫困家庭内生动力,提升了贫困群众精气神,取得了良好的脱贫攻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