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蒲扇的蝶变
  ◇刘干
  我今年56岁了,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上世纪60年代,农村还没有普遍用上电,更没有电风扇和空调,面对炎热夏天,人们用来纳凉的就是一把蒲扇。
  蒲草生命力很顽强,有水的地方就能生长。编织蒲扇工艺简单,农村几乎家家都会用蒲叶编蒲扇,编成后再用竹条固定把手,就是夏季纳凉的工具。父亲每编好一把蒲扇,母亲总会在蒲扇的边上包裹一圈布,再用针线密密缝好,防止边缘破损,结实耐用。
  那时候,即便是一把普通的蒲扇,经济拮据的人家也不会每人一把,多余的拿到集市卖,挣点油盐钱,所以一把蒲扇要用上好几年。记得父亲为了不让自家的蒲扇丢失,还特意在扇面写上:“蒲扇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寒冬。”
  在我记忆里,每到夏日傍晚,人们就用凉水洒在屋前的空地上降温。顿时,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水的气息,一会儿水就干了。吃过晚饭,左邻右舍便拿出芦席、竹席、板凳和蒲扇,聚在一起纳凉聊天。大人们身边还放一部小收音机,或听新闻、或听评书、或听戏曲,偶尔还会随着音乐唱几句,显得轻松自在。孩子们三五成群,或玩老鹰捉小鸡、或捉迷藏,充满天真快乐。大人手中的蒲扇如蝶翅般上下翻飞,时不时还会听到“啪啪啪”拍打蚊子的声音,来不及逃窜的蚊子则会丧命于蒲扇之下。
  时光流转,上世纪80年代初,电风扇进入寻常百姓家。有挂扇、台扇、落地扇,有定时的还有带音乐的。电风扇的问世相比蒲扇提高了几十倍风力,吹着电风扇,喝着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汽水、西瓜汁、绿豆汤、啤酒,那滋味儿有说不出的快乐。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上世纪90年代,人们告别了土坯房,陆续盖了砖瓦房。先富起来的人还在城里购买了商品房,条件好的人家开始安装空调,比起蒲扇、电风扇又高了几个档次,它能改变室内空间的温度带来舒适感。即便室外骄阳似火,房间里依然凉爽如春。
  近些年,空调发展迅速,不论外观造型还是功效均有大改进。去年,我女儿通过创业发家致富,在省城买了小高层住宅楼,每个房间装了一台空调,既有挂壁式的又有立式的,优雅的造型时尚美观,让空调变身成为家居的一部分。
  如今,智能化是家电发展的一大趋势,手机远程控制,仅需一部手机即可对空调进行操控,开启、关闭、温度调节等功能,比遥控器更便捷。下班了,手机提前开启家中空调进行制冷,回到家后尽享舒适凉爽。还有智能语音控制,直接对空调下达口头命令,脱离遥控器的束缚,真正实现人机对话交流,让空调的使用别有一番趣味。
  乡村居民从当初的摇蒲扇,到装吊扇再到落地扇,如今家家户户用上了空调。蒲扇这种传统乘凉工具正逐渐消失,成为老一辈人的生活记忆。由蒲扇的变迁,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的发展和繁荣昌盛。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