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振海 刘阳
雨来得疾,走得也快。6月5日,晴空万里,骄阳似火。中午一点多,汝南县三门闸街道办事处大新村农民周小友随便往嘴里扒拉了几口饭,便顶着高温,踩着泥泞的田间小道,走向自己停在村东头责任田里的收割机。这台大型收割机是周小友家2015年春购买的,当时花了9万多元钱,国家补贴了2万多元。每到麦季,周小友就带上儿子开出收割机,与几位乡亲一起赶赴湖北由南向北参加麦季机收会战。几天前,他本在南阳作业,听说4日家乡有暴雨,便于2日夜间赶回帮助乡亲们抢收麦子,一直干到4日中午暴雨落下。
放眼望去,几天前还飘着麦香的一块块金色麦田已变成麦茬地,远处已有村民在趁墒赶时播种玉米或花生,只剩周小友家的6亩和他亲属的十几亩麦子还没来得及收割。
用脚踩踩地块,再检查履带、轴承、离合……周小友认真地给机器做了一次全面“体检”,然后和儿子一道登上收割机,随着“突突突”一阵轰鸣,一头扎进金色的麦浪里。
几个来回下来,随风摇摆的麦子已不见踪影。收割机停在地头,对准一辆迎上前去的四轮拖拉机车斗,升起割台、放下粮管,“哗哗哗”色泽金黄、籽粒饱满的麦粒一会儿就装满了车斗。就这样,近20亩的小麦很快就收割完毕。
记者刚靠近收割机,就遭遇一脸、一身的麦秸和麦芒,顿感浑身瘙痒、燥热。脸色黝黑、热汗淋漓的周小友父子从收割机上跳下来,各自拿起一瓶矿泉水,拧开瓶盖,送到嘴边,一扬脖子喝个干净。
“现在舒适多了,驾驶室内装有空调。”周小友说,“前些年,驾驶室内只有一台小风扇,像个大蒸笼,那才叫热!”
今年45岁的周小友,是个远近闻名的“农机王”。他从2008年购买第一台大型东方红拖拉机配套犁、播、种设备开始有偿作业至今,家里已添置花生收获机、小麦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六七台,随农时而动,从不闲着。
说到“苦”,周小友不禁眼眶潮湿:“一天两顿饭,早饭吃了开始干,下一顿饭往往要到深夜停机,甚至累得吃不下,刚端起碗,头一歪就睡着了。自己热、脏、累还不算啥,关键是苦了儿子,他那时还没有成年呢!”
周小友的儿子今年22岁,初中毕业就跟着他操作农机、走南闯北不停歇。听爸爸说起他,小伙子嘿嘿一笑说:“我年轻顶摔打,早已习惯了。”
“‘麦熟一晌,虎口夺粮’。俺得赶紧走,让乡亲们的麦子早点颗粒归仓。”周小友说他已接到赶往上蔡收麦的电话。
“听说一季下来能收入十来万元,差不多吧?”看周小友要走,记者赶忙就社会上传言的麦客收入向他求证。
“农民种地都不容易,十年前帮人割一亩麦子收费50元,现在还是50元,一天也就收割百十亩地,除去燃油、维修等各种开支,赚不了多少钱。”周小友说着,指着一旁忙着整理麦粒的一位中年妇女说,“不信,你问俺当家的。”
“现在农机多了,麦收市场竞争激烈,一季麦收也就赚两三万块钱。”周小友的妻子向记者交“实底”。
周小友的妻子是个“贤内助”,丈夫和儿子外出,她把家里和地里都打理得井井有条,此外,还在邻村超市上班挣一份工资。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周小友夫妻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现有六七台大型农业机械、一辆20万元的小轿车,而且,不欠一分外债!
丈夫和儿子马上又要出发,周小友的妻子往收割机驾驶室里又塞了几件瓶装水和袋装食品,一再嘱咐儿子照顾好自己和爸爸。儿子一边笑哈哈地大声向妈妈说着“好、好”,一边悄声对记者说:“我妈爱唠叨,我们每次出征,她都是这样。”
“六月的天,小孩儿的脸。很快又要下雨了,农民大半年的辛苦就看这两天了。”周小友说,他们将赶往上蔡抢收,然后一路北上,转战山东、河北等地,回来时就是下一个耕作的季节了。人勤地不懒,幸福靠奋斗,大地也不会亏待辛劳人。如今政策好,只要勤快,舍得下力,就一定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