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4月5日电(记者李惊亚)“为了保存一个人的生命,而背叛了千万人的解放事业,遭到千万人的唾弃,那活着还有意思?”革命志士王若飞曾这样说。
王若飞,原名王运生,字继仁,1896年10月生于贵州省安顺县(现安顺市西秀区)。从青年时代起,他就饱含热情地追求革命真理。1918年,王若飞赴日本东京明治大学学习,开始接触马列主义。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其间与赵世炎、周恩来等在巴黎建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和中共旅欧支部。1923年,王若飞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深入研究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有关问题。1925年,王若飞回到国内,开始作为一个职业革命家火热而动荡的战斗生涯。他曾任中共北方区委巡视员,负责筹建中共豫陕区委,后任中共豫陕区党委书记,领导河南党的建设和工农运动。1926年,王若飞到达上海,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他还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组织和指挥工作。在武汉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会后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1928年6月,他赴莫斯科参加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并在列宁学院学习。
1931年,王若飞回国,领导开辟陕甘宁绥一带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由于叛徒出卖,不幸在包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狱中,王若飞始终严守党的秘密,继续开展革命工作。1937年8月,在党组织营救下,王若飞出狱回到延安,先后担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宣传部部长、八路军延安总部副参谋长、中共中央秘书长等职。他对推动抗日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毛泽东多次夸赞:“若飞是我们的理论家。”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1945年8月28日,王若飞陪同毛泽东、周恩来飞抵重庆,参加国共两党和平谈判。1946年1月,他代表中共方面出席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会上,他按照党中央要求,既坚持原则,又掌握灵活的斗争策略,在改组政府和国民大会等重大问题上,团结各民主党派,同国民党独裁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4月8日,王若飞携带中共代表团就宪法、国民政府组成等问题同国民党谈判的最后方案,与秦邦宪、叶挺等13人乘飞机回延安,准备向中共中央请示汇报。因气候恶劣,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撞山坠毁,同机13人全部遇难,王若飞时年50岁。
毛泽东为“四八”烈士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周恩来在《“四八”烈士永垂不朽》这篇悼念文章中写道:“若飞!你最后一席话,是为中国人民及其代表所受到的统治者的压迫鸣不平的。我记住,我永远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