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欢(右一)在公司检查指导工作。
通讯员赵付友文张文韬图
“钢花在阳光下闪烁,汗水在脸颊上滚落,刺耳的噪声中,迎酷暑、送寒冬,我们曾经也是白嫩的小伙儿,岁月将颜色在我们身上涂抹……”
这不是诗歌朗诵会的赛场,也不是青年大合唱的舞台,这是高达300米的淮河大跨越工程钢管塔焊接施工现场。一派如火如荼的奋战场面,一群年轻的焊工正在生龙活虎地加班加点紧张施工。承接这项世界顶尖工程的是河南鼎力杆塔有限公司,而那个在他们身后沉着指挥,挥汗如雨的朴实工头就是他们的“领头雁”,公司人人赞颂的劳模偶像——车间主任于大欢。天生我材必有用
1996年,于大欢进县轴承厂当了工人。不久,轴承厂经营不善,工厂停产,3000多工人面临下岗的悲惨局面,于大欢怅然若失,看到眼前家庭窘迫的生活,想到今后漫长的人生之路,于大欢在失眠中煎熬,在思考中坚强:工作丢了,我于大欢不怕,我还年轻;工资没了,我还可以再挣,我有技术。天生我材必有用!趁年轻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2000年,得知老制杆厂招聘工人的消息,于大欢匆匆前来应聘,带着真诚而来,心怀感激留下。这一年,于大欢19岁。
因为是下岗职工,于大欢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因为是再就业,于大欢特别看重公司给他提供的发展平台。成为鼎力杆塔公司的一名新员工后,于大欢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早出晚归,勤奋工作。
他从一名普通的钳工做起,先后担任车床工、班长、技术员、工艺员、车间副主任、生产部经理、车间主任等,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磨出一套生产技术管理的方法,逐渐成长为公司的核心骨干。他勤于思考,不断有金点子闪耀;他善于激励,总是能够聚拢人心;他敢于接招大工程,常常成为开路先锋;他前瞻性好,一直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在他脑海里,如何加强新产品研发,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减轻工友们的劳动强度成了他日思夜想的话题。
思路决定出路。2015年,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于大欢创新工作室成立了,他的创新团队也应运而生。
只有精忠能报恩,更无乐土可为家。以创新工作室为依托,于大欢以公司为家,在工作实践中钻研技术,在技术创新中验证自己的创新理论。2016年,他带领的技工团队应邀在山东参加一年一度的国网焊接技能大比武。由于基本功扎实,业务过硬,他带领的车间最终包揽了大赛的第一名、第二名、第四名。
在这些参赛的对手中,有来头不小的国有企业的“国家队”,有背景深厚被政府招商引资来的“洋枪队”,唯独土生土长的河南鼎力杆塔有限公司的一群“土八路”,最终靠实力和拼搏,力战群雄、独占鳌头。
在工友们登上领奖台的那一刻,评委为之倾倒,对手为之折服,公司为之庆贺,工友为之振奋!吾将上下而求索
面对荣誉,一贯镇定有加、勤奋务实的于大欢及时向公司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变庆功会为反思会,自找差距和加压,努力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根据于大欢的建议,公司响亮提出:“河南的鼎力,世界的杆塔。”
让西平杆塔屹立于大江南北,遍布于祖国的崇山峻岭之上,让西平杆塔成为中国名片和世界品牌。在沃野,在田间,在高山,在湖泊,在海湾,在大江大河两岸,在高铁线路两侧,在高速公路两旁,凡是有通信传输的地方,凡是有电缆延伸的地方,你都可以看到鼎力杆塔的身影,可以想象到河南鼎力人挥汗如雨紧张施工的景象。要问河南鼎力杆塔有限公司的工匠们为什么这么执着,因为杆塔宁折不弯和坚韧不拔的气魄就是河南鼎力人的写照,也是他们铁肩担道义的工匠情怀。
在成长为河南鼎力杆塔有限公司角钢管塔二车间主任的同时,于大欢还被评为西平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驻马店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驻马店市技术能手、河南省劳动模范,同时于大欢创新工作室更名为大山劳模创新工作室。
做事先做人,万事勤为先。面对杆塔生产过程中复杂繁琐的流程和生产任务,于大欢和他的队友们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逐步提高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为保证生产中每个细节零差错,他和队友们一起克服工学矛盾,一边研读《机械制造》,一边规范实践操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车间一把手,于大欢每天都是提前半小时到公司,每天晨会他都安排得扎扎实实、井井有条,坚持不懈地检查安全、质量、设备,严格操作规范和工作要求。
角钢管塔二车间是公司员工最多的大车间,也是公司的标杆车间,承担着全公司拳头产品的生产任务,产量在公司总产量的50%以上。2006年,河南鼎力杆塔有限公司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公司生产的变电站构架、角钢塔得到了赞比亚总统姆瓦纳瓦萨的高度赞誉:“中国产品过硬!鼎力产品就是棒!”2016年,于大欢所在的车间承接了世界历史上最高电压等级的特高压工程。他高度重视,制订详细的作战方案,最终以优异的成绩给客户送上一份满意答卷,得到了国家电网公司主要领导的大力肯定。我们都是追梦人
从一个下岗职工到工匠,于大欢和他的创新团队来了一次华丽转身,用热血和汗水铺就了成功路。2016年以来,于大欢和他的劳模创新团队先后获得公司内部创新30多项,申请国家技术创新专利10余项。仅技术创新这一项,每年可为企业节约生产资金200多万元。创新技术运用到生产中,直接提高生产效益20%以上。在传帮带中,他亲手培养出了河南省劳动模范李雪文、驻马店市五一劳动奖章巩全友,还有50多名工友成长为业务骨干。在他的带领下,劳模创新团队和他一起成长着、追梦着。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于大欢和他的团队先后攻克了埃塞工程铁塔主材火曲制弯工艺和环缝焊接新工艺创新,大规格角钢开合角技术创新和技术难题,并在世界重点工程特高压角钢塔工程中得到应用。
说到今天的成就和未来的梦想,于大欢轻轻一挥手:“名利都是浮云,实干才能兴邦。”五一这天,笔者来到河南鼎力公司采风,正好碰到前来看望于大欢的妻子。谈到于大欢以公司为家,说到于大欢的勤奋工作,妻子笑了:“没有河南鼎力杆塔有限公司,就没有于大欢今天的工作,没有于大欢今天满意的工作,就没有我们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
鼎力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文平既是一位老模范,又是于大欢的师傅。说起于大欢和他团队的成长经历,他高兴地说:“2003年,大欢和我在同一个车间工作,我发现他有一股年轻人的拼劲和闯劲,我就把自己掌握的经验无私地传授给了他。我作为于大欢最初的师傅和现在也是师傅的于大欢,我俩有着一样的梦想,河南的鼎力,世界的杆塔。”
走进于大欢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忙着技术攻关的于大欢说:“突出技术引领和岗位成才是我朴素的追求,技术创新只有休止符而没有终止符。我们都是新时代的追梦人,我要以工匠精神砥砺技术创新之路,体现出一线劳动者应有的责任,以实际行动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和脱贫攻坚而努力奋斗。”
“管缝对接八万里,杆塔细焊六千花;精溶钢管飚寰宇,断补衣针绣锦纱;酷帽英雄钢铁志,拼长续短炫烟霞!”如今,面对国家重点工程——高达300米的淮河大跨越工程钢管塔焊接产品订单,勇挑大梁的于大欢和他的团队再次出征,催马加鞭,日夜行进在大国工匠的追梦路上。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