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4月28日,驻马店市纪念五四运动106周年座谈会举行,来自全市不同领域的杰出青年代表齐聚一堂,踊跃交流发言。他们中,有人在乡村振兴的沃土里挥洒汗水,助力乡村蝶变;有人在科技创新的前沿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有人在生产车间里默默耕耘,匠心筑梦。这些天中青年以拼搏诠释担当、以奋斗追逐梦想,展现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共同奏响了新时代的青春强音。今天,我们选取他们的发言摘登,共同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感受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用实干闯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新蔡县练村镇大庄村党支部书记 王 霞
我是来自新蔡县练村镇大庄村的一名村党支部书记,从山东富庶的娘家嫁到新蔡贫困的乡村,从北京外企白领到养猪能手,从拿最低工资的村信息员到村里致富带头人。
当初,我坚持不要一分钱彩礼,不办酒席,不要车子,不要房子,选择远嫁,被村民称为“四不要傻媳妇”。婚后,家里老人病重,我与丈夫选择辞职回乡创业。2016年,我加入村里的脱贫工作,成为一名信息员,白天走访贫困户,整理贫困户资料,宣传扶贫政策;晚上再跑到猪场里面干活儿,同时还要照顾家里老人和孩子。我的担当与作为,得到了乡里乡亲的一致称赞。在甘湾村2018年换届选举中,我以满票当选村“两委”委员;2022年,我作为农村基层党员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在河南省代表团的分组讨论中,积极分享甘湾村脱贫后的幸福生活。
2023年,我又被赋予了新的身份——新蔡县练村镇大庄村党支部书记。为了进一步了解村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急难愁盼”,我选择从最基础做起,逐户走访群众,面对面交流,把群众的意见和需求一一记录在民情本上,并思考如何逐项解决。
群众期盼的事,就是我必须干好的事。
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扶贫车间、藤编车间、服装厂等村企业如雨后春笋,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就业;积极吸引在外优秀青年、乡村能人返乡创业,村集体年增收10余万元;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改善村里路面环境、美化墙壁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品质持续提升;聚焦村里弱势群体,定期进行帮扶走访慰问,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全面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每年惠及群众5000人次以上;主动践行精神文明建设新风尚,带头宣讲党的二十大理论政策60多场次;积极倡导文明新风,推崇敬亲孝老,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成立红白理事会,引导广大群众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消除封建迷信,提升群众文明素质;通过举办春节文艺会演、端午赛龙舟等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的大庄村,自然景色宜人,文化底蕴深厚,百姓生活幸福,民风淳朴善良。
大庄村就像是我第二个家。我喜欢这里的一切,能够为群众做点事,看到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就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跟时间赛跑 为生命接力
驻马店市蛟龙水上义务搜救队副队长 侯 杰
过去一年,驻马店市蛟龙水上义务搜救队参与各项公益活动125次,其中水域搜救46次,防溺水及心肺复苏宣传进校园、社区36次,训练、演习及其他公益活动43次,在市区文明大道彩虹桥和人民公园挽救了两个人的生命。
我们的队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并带动身边同事、亲人、朋友一起加入到队伍中来。组建了全省第一支以公益队伍为主的“民兵防汛抗洪连”,成立“见义勇为志愿服务队”“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助学、助困”“爱心送考”“关爱抗战老兵”等志愿服务活动。当听到群众说“看到你们的救生衣,就看到了希望”时,我们更加明白: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每一次冲锋时的毫不犹豫、每一次救援中的全力以赴。
针对复杂与危险的救援环境,我们由原来的摸着石头过河法与人海战术到如今声呐定位与无人机热成像技术协同作业,使救援效率与安全性大幅提升。此外,每年都邀请专家讲课,对队员进行红十字救护员认证。定期进行志愿服务和防自然灾害、防溺水知识及搜救专业理论知识培训。举行游泳、潜水、高空索降、无人机搜索、舟艇驾驶等一系列搜救技能操作训练。我们坚信:唯有不断学习、精进技能,才能更好地守护群众生命安全。
2024年元旦,我们接到周口群众求助:沙颍河大桥有人溺水,情况危急。正与家人团聚的队员闻讯而动,12名队员携带专业潜水装备及救生器材,顶着暴雪驱车疾驰救援现场。抵达时,河边已结起薄冰,鹅毛大雪将能见度降至不足100米,河水温度接近0℃,且河道不时有沙船经过,水波会对声呐产生干扰。面对极端天气与复杂水域的双重挑战,队长赵亚洲迅速制订搜救方案,将队员分为声呐组、水面观察组和潜水搜救组。在队友的精密配合下,历经7个多小时,终于把遇难者带出水面。虽然结果令人痛心,但队员们坚毅的眼神和冻红的脸颊,依然成为这个假期最难忘的记忆。正如队员王可楠在救援日志中写道:“当使命在肩,所有的寒冷都化作了热血。”
新时代的五四精神,不在轰烈的口号,而在扎实的行动。作为驻马店青年,我们要做岗位的“螺丝钉”:无论是搜救一线还是工作岗位,都要精益求精;做创新的“生力军”:用专业技能破解难题,用创新思维提升效能;做精神的“传承者”:将奉献意识传递给更多青年,让五四火种生生不息。
以专业与热忱点亮心灵之光
驻马店市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 刘一平
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高级讲师,目前,我担任驻马店市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市委政法委青少年心理健康活动中心专家组成员,用扎实的专业能力和温暖的人文情怀,为无数家庭与青少年撑起一片心灵的晴空。
自2019年驻马店市启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以来,我始终冲锋在前,连续3年获评市级“先进个人”,主导推动心理服务从理论走向实践。2022年,我参与筹备“中原心理学家大会”并担任分论坛主持人,同年在西平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被评为“先进个人”;2023年,我带领团队完成了全市近万名中小学生心理测评与干预工作,总结出的“驻马店心育模式”,将心理学理论与本土教育实际深度融合,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疫情期间,我担任确山县总工会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负责人,通过线上咨询、心理疏导专题课等形式,为数千名职工筑牢心理防线。
“家庭教育是心理健康的源头活水。”秉持这一理念,我在2021年发起“家庭援助计划”,开设公益家长课堂超百场,帮助家长破解亲子沟通、情绪管理等难题。其中,我主讲的家庭教育课程体系获2022年市级“家庭教育优质课”二等奖。一位参与课程的家长感慨:“刘老师的课让我学会用理解代替指责,家庭关系焕然一新。”
心理服务不能止步于个案干预,更要让科学的理念走进寻常百姓家。从校园到社区,从理论宣讲到实践指导,我的足迹遍布基层。2023年,我积极配合市社科联、团市委开展心理健康科普活动30余场,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智慧。在中原心理咨询专家大会等会场论坛上,我积极推广基层心理服务经验,推动行业交流。
从业以来,我收获诸多荣誉——市级“先进工作者”、省级项目突出贡献者……但我更珍视的是那些悄然发生的改变:叛逆少年重返校园时的笑容、濒临破裂的家庭重归和睦的拥抱。
心理工作者的价值,在于成为他人生命中的一束微光。这份事业没有终点,唯有以专业为灯、以责任为火,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如今,我依然奔波在心理服务一线,带着对专业的敬畏与对社会的担当,继续书写着驻马店心理人的使命答卷。
勇攀科研高峰 矢志反哺家乡
黄淮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博士 刘新玉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
1987年,我出生在确山县竹沟镇的一个贫困小山村。走出大山这种朴素的愿望从小就深植在我的内心,而上学成了唯一的出路。2017年,我完成博士学业。面对导师和学院的真诚挽留,我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
我所学专业是控制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是脑机接口技术。这是一项能够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信息交互的前沿技术,尽管在市场上仍处于初步应用阶段,但在残疾人康复领域前景广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我市先后获得“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国家综合创新试点城市”“残疾人假肢装配无障碍市”等荣誉称号,这为我提供了施展专业技能的良好平台。
工作后,我承担的首个项目是“失能患者脑控智能家居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出的循环指示脑控技术成功解决了脑机接口在多控制对象中的难题。该项目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挑战杯”省赛金奖、物联网设计大赛特等奖等。在此基础上,多个残疾人脑控设备相继研制成功,其中“渐冻人脑控交互系统”入选团中央“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项目“攀登计划”,“智能脑控轮椅”获得省“互联网+”大赛一等奖的好成绩。去年,“脑机接口神经损伤运动康复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获省重点研发专项立项。
2021年,以实验室为核心申请的国家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质获批,填补了学校的空白。如今,实验室人才济济,拥有博士5人、硕士3人,平均年龄36岁,还与郑州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6名。
作为高校教师,除了科学研究,传道授业解惑也是我们的职责。实验室搭建前期,便组建了以本科生为主的学生团队,建立了以博士工作室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近3年,实验室培养的学生已有20人次进入更高学府深造,毕业后多投身高校教育事业。
扎根天中、服务家乡是我们团队的不懈追求。我们与江苏易格联合研发的便携式信号采集设备即将上市,为河南睿卡研制的脑控安全帽已投入使用,与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联合开展的脑机康复机器人研制工作获患者好评。此外,团队还转让相关专利3件,为企业创造近千万元效益。
一路走来,我亲自见证了黄淮学院青年科技团队的奋斗历程,深切感受到驻马店加快科技创新的决心与信心。今天,当我们站在五四运动106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作为青年一代,不仅要缅怀历史,更要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去完成父辈没有完成的心愿,也为天中儿女创造一个更好的明天。
以青春之我 创建青春之未来
上蔡县公安局四级警长 吴一笛
从入警到现在,已经走过了7个年头。这7年,我在基层派出所工作过,也在反诈中心工作过。2023年,我获得了2022河南最美基层民警荣誉称号,是上蔡县公安局目前唯一河南最美基层民警。从幕后走到台前,向全省公安讲述我的故事。那一刻,我觉得这些年的付出没有白费,也深深懂得,踏实有为就是青年最耀眼的底色。
热爱,是创建青春人生的第一动力。在派出所的时候,询问笔录,送嫌疑人,卡点执勤,走村入户,工作琐碎而劳累,日子枯燥且漫长。我发挥自己的特长,把战友的付出写成一篇又一篇新闻稿,在省、市级新媒体平台发布,让更多人了解基层民警的辛苦付出。开设驻马店第一批尝试用短视频做反诈宣传的账号,没有经验可循,没有老师传帮带,当时我把全国优秀的公安短视频号几乎看了个遍,自己揣摩,研判案件,自编自导,把防骗方法和流行热梗相结合,以亲和幽默的方式拍摄各种宣传短视频。
坚持,是成就青春人生的第一要素。从事反诈工作1年多,我开展反诈讲座70多场,不管是在明亮的会议室,还是在社区拥挤的商铺,更或是在布满灰尘的旧厂房,我都是同样认真对待,汗水数次浸湿警服。当坐我旁边的大娘跟我说“闺女,讲得真不错”的时候,我心里就两个字:值了。
进取,是保持青春之我的第一主题。在反诈中心的时候,我既当策划又当文案,既当导演又当演员,既拍摄又制作,忙得不亦乐乎。我策划推出的《刷单版惊雷》《反诈神曲》《集五福诈骗》等短视频作品,一经发布迅速蹿红,先后被央视频、新华网、中国警察网、国家反诈中心等中央级新媒体平台转发推送,总播放量达2.4亿,创下河南公安个人短视频作品播放量之最。在省公安厅组织全省公安反诈宣传大比武时,我代表驻马店市公安局参加比赛并取得全省第二名的成绩。后来,我还被省公安厅聘为反诈专家,是专家库里年龄最小的。2021年,我作为全省公安英模先进事迹演讲报告团成员,巡讲完18个地市,全程零失误,成为省公安厅有关活动的金牌主持人和河南警方抖音号专栏主播。
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会贯穿我的整个职业生涯,而不断进取、坚持热爱会贯穿我的整个人生。“不为枉少年,不惧真青春,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未来”,让我们策马扬鞭,不负华年。
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河南万锂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陈 涛
1986年出生的我,是土生土长的正阳人。从小听着父辈讲述五四运动的故事,那份“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便深深扎根在我心中。2019年,我踏入河南万锂新能源车间,从校准第一台涂布机的技术员到带领团队攻克电池良率难题的研发总监,再到统筹电池项目的总经理助理,这条成长之路让我深刻领悟:个人的成长只有融入时代发展的浪潮,才能真正绽放价值。
记得最初接手锂电池项目时,我们像摸着石头过河。设备调试失败、产品合格率低、市场反馈波动……这些困难像一道道关卡横在面前。我和团队白天泡在车间记录数据,晚上围坐讨论改进方案,用整整3个月的时间,把电池的稳定性和寿命提升了近一倍。当我们的产品成为河南消费电子领域的“金字招牌”,我深刻感受到:青年的价值,不在于喊出多响亮的口号,而在于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新能源行业竞争激烈,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2021年,公司启动“高安全固态电池”研发项目。即便在2022年原材料价格暴涨40%的困境下,公司仍坚持将营收的8%投入技术研发。我们搭建了“双通道创新生态”——前端有聚焦基础研究的青年科创工作室,后端有攻坚工程转化的技术尖兵突击队,让实验室里的“0到1”与产业端的“1到100”无缝衔接。更令人振奋的是,我们先后培育的20余名青年技术骨干,他们的成长曲线与企业的战略曲线同频共振,技术骨干在攻克难关时的执着正是万锂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底气。这让我坚信:青年与企业是命运共同体,唯有同频共振,共同勇敢奋斗,才能共赢未来。
2022年3月,在万锂新能源电芯事业部正式投产时,公司定的目标是半年产能20万支电池,一年后达50万支。但日产量刚达5万只的时候,我们遇到了整批次电池掉电情况,各部门负责人日夜加班寻求原因,认真分析。最终,在各部门相互配合、团结合作下,问题得以顺利解决。这件事让我明白,奉献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坚守。
在万锂新能源,我们坚持党建引领,成立“青年党员先锋岗”。这不仅是组织架构的创新,更是将党性教育融入技术研发的实践载体。从攻克一个技术难点到完善一项工艺标准,从突破思维定式到构建创新体系,每一次跨越都是理想照进现实的接力。青年人的光芒,不在于口号是否响亮,而在于能否以“火种”之姿点燃实干的热忱。唯有将个人追求汇入企业战略,以躬身入局的姿态扎根事业,方能在信念中汲取力量、在奋斗中书写华章。③2
让青春在星星火炬下绽放
汝南县第五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沈喜勤
今年是五四运动106周年,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那句“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始终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面对新时代育人挑战,2012年,我满怀热忱来到汝南县第五小学。当时,传统说教式队课已难激发学生兴趣,我们以五四精神为指引,构建了“五心教育”体系,将忠心铸魂、爱心润心、关心启智、孝心传承、信心赋能融入教育实践。
在“心灵花园”工程中,有个叫小付的同学刚入学时特别内向,总缩在教室角落,回答问题声音极小。为了帮助她,我经常和她“偶遇”聊天,后来发现她对沙盘游戏感兴趣。有一次,她捏了个小船说是红船,还讲了红船的故事。之后,我常陪她玩角色扮演游戏。慢慢地,她开始主动举手发言,声音也响亮起来。半年后的演讲比赛,她自信地说:“红领巾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现在,小付同学已经是中队宣传委员,还带动其他害羞的同学一起参加活动。
在我校首届科技节活动中,丰富多彩的项目吸引了众多同学的热情参与。晓峰同学平日在课堂上十分腼腆,总是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但对机械原理却有着浓厚的兴趣。为参加科技节小制作比赛,他利用废旧材料,花了好几个周末制作出简易风力发电模型。灯泡亮起的一瞬间,晓峰眼中闪烁着惊喜与自豪的光芒。这件作品凭借独特的创意和精巧的设计,在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场焦点。这件事点燃了更多同学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在校园里掀起探索科技的热潮。
这些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能简单说教,要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真正做到“用心、用情、用力”。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要帮他们找到。
从市级优秀辅导员到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一路走来,我与团队共同努力,打造了立体化育人体系。在青蓝工程中,我建立了“师徒结对”制度,定期组织教学研讨。当指导的谢老师带领学生在市少先队知识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时,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传承就是要把自己的经验分享出去,照亮更多青年教育者的成长之路。
在驻马店现代化建设中,我们青年教育工作者也要有所担当。要像蒲公英扎根乡土,像春笋勇于创新,像摆渡人助力学生逐梦,用信仰、专业和创新,书写教育新篇章。
扎根科研一线 践行无悔人生
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宋全昊
2017年博士毕业时,我坚定选择驻马店作为人生新征程的起点。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舞台,梦想终将照进现实。几年来,我立足专业与岗位特点,始终以高标准的责任担当要求自己。这一路,我有喜悦也有辛酸,有豪情也不乏挫败,但内心始终坚守理想。
青年当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勇立潮头、争做先锋。2018年初,我刚工作数月,孩子年幼、妻子攻读博士,但仍服从组织安排,作为首批扶贫工作队员驻村扶贫。这段经历让我对农业农村工作有了更深的思考。我深切体会到脱贫攻坚为何成为时代重任,也更加坚定了珍惜时代机遇、勇担使命的决心——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它不仅是响亮的口号,更体现在做好每件小事、完成每项任务、履行每项职责中。作为课题组最年轻的成员,我与同事一起下地打药、除草、配置杂交组合,与工人并肩撒化肥、选种,跟随收割机在烟尘中抢收,并在其中收获了宝贵的友谊,获得了成长。
工作以来,我先后主持中央专项引导资金、市青年科技创新等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10余篇SCI及中文核心论文;获得第二十届中国农加工洽谈会“先进个人”“驻马店市第十二届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获2022年、2023年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一、二等奖;入选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项目并被评为“优秀学员”。
《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30岁,恩格斯28岁;王勃挥就《滕王阁序》时20余岁;航天报国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5岁。我们青年思想活跃、探索欲强,渴望实现人生价值,但也因阅历尚浅,易从理想化视角认知世界,难免存在局限。所以,我们更需向长辈和榜样学习,虽难及前辈成就,但应以他们的胸怀与情怀为榜样,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今后工作中,我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来践行青年一代的担当,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书写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崭新答卷。
(本报记者 张 锟 殷瑞杰 王家恒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