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应该避免什么?稍有新闻知识的人都会回答:当然是避免出现差错和使用禁用词语。的确,这是所有新闻记者都应该注意的问题,不须赘述。本文所说的“避免”,是不算差错、不是禁用词语但影响新闻质量和品位的内容,总结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采啥写啥,二是顾此失彼,三是名称多变,四是叠床架屋。
一、新闻写作应避免采啥写啥
我国新闻界泰斗穆青曾经指出,新闻记者应该做到“采十写一”。这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扎实、全面地采,掌握丰富的写作素材;二是要有选择地写,写最能体现新闻主题的内容。实际工作中,一些记者不能做到“采十写一”,甚至连“采三写一”都做不到,而是“采一写一”,于是,一些与新闻主题无关的信息、一些让读者哑然失笑的内容付诸笔端。有则消息中写道:她被一辆灰色的小轿车撞死……这则消息报道的是“她”去世后,其家人捐献其器官救助他人的事迹,而不是车祸的侦破情况。评报专家指出:车的颜色与新闻无关,只说“她”因车祸身亡即可。这话可谓一语中的。一些报道偷盗、抢劫案件的消息,或许是司法人员介绍得过于详细,或许是记者参考了相关法律文书,写作时,记者把犯罪嫌疑人的出生年月、家住哪个县哪个乡哪个村都写得十分清楚。这是没有必要的,读者想知道的是有这么个案件、案件已被侦破、犯罪嫌疑人已受到法律制裁,而不是犯罪嫌疑人的出生年月和家庭住址。
有一个故事叫《秀才卖瓜》,希望能给记者以启发:秀才拉一车西瓜到路口出售,切开一个西瓜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又在车上竖起一块写有“此西瓜出售”的牌子。一个路人说,“此”字可去掉。秀才觉得有理,抹去“此”字。又一路人说,“西瓜”二字可去掉,谁还看不出你卖的是西瓜吗?秀才觉得也有理,抹去“西瓜”二字。又一路人说,明摆着是出售的,还写“出售”二字干吗?秀才笑了,觉得是这个理,就把牌子去掉了。
作家采风,并不是采到什么就写什么。记者采访也一样,没必要写的东西,最好只字不写。
二、新闻写作应避免顾此失彼
顾此失彼,必然会冲淡新闻的主题,有时甚至可能事与愿违,导致文不对题的情况。多年前,有媒体报道农民李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把女儿培养成大学生的故事,本来是让人既同情又敬佩的,但文中的几句话,一下子就让读者漠然了。这几句话是这样的:记者采访了李某的邻居,邻居说,李某的这个女儿从小就很懂事,上初中的时候,每天晚饭后不仅自己认真写作业,还耐心辅导妹妹和两个弟弟写作业。什么?李某有4个孩子?这不是违反计划生育吗?他的苦、他的难、他的穷,怎么会让人同情得起来呢?还有一篇通讯,报道的是某知名女主持人与现任丈夫真心相爱、相敬如宾的故事。记者把她的婚恋写得如诗如画,读之让人感动不已,但细心的读者发现,从记者写的这名女主持人与第一任丈夫离婚的时间看,她与现任丈夫热恋时,尚在其第一段婚姻存续时期。这不是标准的红杏出墙吗?女主持人美女加才女的形象瞬间轰然倒地。还有一则消息,报道的是一对中年夫妇卖“良心馒头”的情况,蒸馒头的面粉非优质不用,且坚决不用任何添加剂。这是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一则消息,但记者偏偏画蛇添足:“记者问他,馒头卖不完怎么处理?他说,低价卖给一些早餐店炸馒头干了。”这一交代不要紧,卖“良心馒头”的夫妇,良心哪里去了?
避免顾此失彼,一要提高记者写作的认真程度,不能信“笔”开河;二要提高记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能“说漏嘴”;三要提高记者把握全篇的能力,不能跑题。总之,写作要严密,要让写出来的内容无懈可击。以上所举三例,如果不提李某的其他孩子、隐去女主持人离婚的具体时间、不提剩下的馒头的去向,都可称为质量不错的新闻作品。一般情况下,新闻报道的都是采访对象的一个方面,写作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让其他方面影响所要报道的方面。
三、新闻写作应避免名称多变
名称多变,指的是在同一篇新闻作品中,同一个人的称呼、同一种物品的名称、同一种计量单位的叫法不是一个,而是两个或者多个。比如一则货车与小轿车相撞的短消息,货车在记者的叙述中有“卡车”“大卡车”两个名字,在当事人的叙述中有“货车”“大货车”两个名字,同一辆车有4个名字,读者即便知道卡车就是载货的汽车,也难免疑心这里的“货车”与“卡车”是不是同一辆车。在同一篇新闻作品中,同一个人的称呼出现不同的情况也是常见的,比如本来就是张某某一个人,先被称为“张某某”,再被称为“老张”,后被称为“张先生”,最后又被称为“张某某”。全篇只有这一个人姓张还好,如果另有张姓人出现,谁能分得清“张先生”到底是哪一个?还有的记者,写作时“米”与“公尺”混用,“千米”与“公里”混用,“千克”与“公斤”混用。这些给读者的印象,就是一句话:怎一个乱字了得。
无论是人的称呼、物品或者单位的名称,还是计量单位的叫法,在同一篇新闻作品中统一起来,只用一个,单位名称长的可署名“以下简称什么什么”,这样能让读者一目了然,而让读者一目了然,是新闻报道追求的目标之一。
严格地说,就是“当日”“当天”这些词,在同一篇新闻作品中都最好不要同时出现,你要用“当日”,就不要再用“当天”,你要用“昨天”,就不要再用“昨日”。须知,这里不是炫耀词汇丰富的地方。
需要指出的是,新闻作品中对采访对象的称呼,最好不要用“老张”“老王”,而要用“张先生”“王先生”,这体现了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记者的涵养。
四、新闻写作应避免叠床架屋
新闻写作的一个原则是简洁明快,但在实际工作中,语言烦琐的情况不经意间就会出现。笔者曾在一篇通讯中写道:他们用设陷阱的方式捕猎野猪。见报后,评报专家这样点评:改为“他们设陷阱捕猎野猪”即可。虽说原文没有什么错误,但笔者对专家的点评仍然心悦诚服。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读者对新闻的“阅读”早已变成“浏览”,看一眼新闻的标题 ,如果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话,往往就不再看下去了。在这种情况下,新闻记者需要做的是留住读者的目光。如何留住读者的目光呢?给新闻做一个精彩的标题必不可少,用最精练、最生动的语言叙述新闻内容同样必不可少。新闻写作,有必要惜字如金,能用一个词说明清楚的事情,就不要用一句话;能用一个短句说明清楚的事情,就不要用一个长句。
史载明洪武九年,刑事主事茹太素给朱元璋上了一份17000多字的陈时务书,共说了5件事。朱元璋让中书侍郎念给他听,念到6300多字还没说到正题。朱元璋大怒,把茹太素打了一顿。后来朱元璋说,茹太素所讲之事,500字就够了。也许,茹太素是害怕因言获罪,但也没必要连篇累牍到那种程度吧。如今,记者如果用语冗长,当然不会像茹太素那样挨板子,但肯定不能留住读者的目光。
清朝时,有一寡妇想改嫁,托人数次向县令递上长达千言的申请,均不见回音。后来,村上的私塾先生替她写了一份申请,只有16个字:公鳏叔大,瓜田李下,请问老爷,嫁与不嫁?县令很快批复:嫁!嫁!嫁!为什么长达千言的申请不起作用,而短短16个字就达到目的了呢?笔者斗胆猜测,长达千言的申请,县令连看都没有看,但短短16个字就把所有问题都说明白了,县令哪有不批复的道理?“公鳏叔大”说明了寡妇的尴尬处境,“瓜田李下”说明了寡妇的品德操守,“请问老爷,嫁与不嫁”则简单明了地说明了目的,可谓方便了县令,成全了自己。
新闻写作,就应该像这位私塾先生一样简明扼要。
(本文作者系驻马店日报社主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