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如一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音乐领域也受互联网技术的冲击和影响;在改变音乐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同时,对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出的一些新要求。本文将针对“互联网+”背景下对音乐教学的新型发展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互联网带给音乐爱好者最直接的影响是学习资源的丰富,对大众而言,降低学习音乐的入门门槛。尤其是近年来市场中音乐网站和各类音乐App的开发,根据CNNIC和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截止到2023年12月,我国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到7.51亿人,占互联网用户的65.4%。显而易见,互联网的传播满足了人们的音乐需求,在音乐资源和资讯方面,提供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在线课程、名师指导等。学生可打破空间、时间和经济壁垒,促进个性化学习,也可以唾手可得很多音乐范例,比如很多国外的知名演奏家开通中国网站的账户,发布最新流行曲改编的演奏视频。传统乐器或演绎与流行趋势相结合,使音乐更为大众化和娱乐化,吸引更多音乐爱好者模仿和创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音乐课堂越来越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更多地实践在音乐课堂中,其中低成本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广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例如线上课程中平台带来的便捷性,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教学板块,增加课堂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学生可以利用平台功能的暂停、回放或者倍速,对于知识点困惑之处多次巩固和复习,可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互联网技术也支持音乐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学生根据自身水平和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在课后,教师和学生都可运用线上随处交流,在海量的资料库中检索所需要的信息,甚至可运用模拟乐器APP录制作品上传。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互联网技术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提供丰富的资源,但这一转型也面临着挑战。高校和中小学都需要深刻认识到“互联网+教育”对音乐专业教育质量的影响,对现有的传统课程教学体系进行变革和创新。对于如何有效地整合这些资源,使之服务于音乐教育,业内也在不停地尝试和创新。比如在疫情期间,2.4万门课程免费开放,学生在选修课程中可自行选择兴趣课堂完成学习;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联网活动,贵州师范大学在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以音乐学院学生为主体的项目荣获选拔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一等奖。相对而言,这种教育模式对教师网络教学的掌握也提出新的要求,如音乐教学软件的运用、协调线上和线下的平衡、调整和创新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等。
  除此之外,网络技术也有局限和不足之处。相较于实体的教室和面对面交流,音乐正好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互联网课堂增加了师生之间互动的难度,而对学生本身而言,学习能力和素质又各不相同,因此在缺乏监督和管理的情况下,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能学习效率更低。网络运行的不稳定性也会增加教学难度,这便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比如音画不同步和网络延迟如何应对,特别是对乐器演奏而言,对录制设备要求更高,因此在直播过程中容易出现音准失真的状况。
  总之,音乐教学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是革新也是难题。教育者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又要警惕其潜在的风险,以确保音乐教育在新时代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艺术素养的音乐人才,让音乐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在互联网时代焕发新的光彩。